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通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9-12-11 浏览次数:279 类型:期末考试
一、<b>选择题</b>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信息化时代,传统书院如何焕发生机、________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其他传统文化和传统书院一样,不应只是精致而脆弱、存放在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它应当是________在现实土地上的参天古木——年轮雕刻着历史的印记,根系吸收着时代的养分,叶脉流淌着生命的活力。(    )近年来,各地书院________,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国学论坛、经典诵读、网络传播……书院在与其他文化生命体交流互动、相谐相生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文化生态体系里________的一部分。

    1. (1) 依次填入文段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顺应    驻扎    标新立异    不可胜数 B . 呼应    驻扎    标新立异    不可或缺 C . 呼应    扎根    推陈出新    不可胜数 D . 顺应    扎根    推陈出新    不可或缺
    2. (2) 下面填入文段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传统书院还应当寻求自身的创造性发展,同时增加与其他文化生命体的交流。 B . 借鉴其他文化生命体的成功经验,就会推动传统书院的创造性发展。 C . 增加与其他文化生命体的交流,传统书院应当会得到创造性发展。 D . 从其他文化生命体那里借鉴成功的经验可以有效推动传统书院的创造性发展。
    3. (3) 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传统书院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应该是精致而脆弱、存放在博物馆里的陈列品。 B . 传统书院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不应该只是存放在博物馆里、精致而脆弱的陈列品。 C . 其他传统文化和传统书院一样,不应该存放在博物馆里,作为精致而脆弱的陈列品。 D . 其他传统文化和传统书院一样,应该存放在博物馆里,作为精致而脆弱的陈列品。
二、<b>现代文阅读</b>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美与共

    费孝通

        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君子之风”。

        我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要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这就是我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中国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例子。唐朝的时候,国家昌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引起了邻国日本的关注,日本派人来学习,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他们把唐朝好的东西带回去,丰富了自己的文化。

        这段历史表明,当时的日本人是很有“鉴赏力”的,善于“美人之美”,因此获得了很多文化资源,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当今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比古代人具有更广阔的胸怀、更远大的目光,对于不同文化有更高的鉴赏力,拥有一个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良好心态。在这方面,我们的先辈留下了许多包含了深刻哲理的宝贵经验。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又如“修己而不责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这样的格言,都包含了克己、忍耐、收敛的意思。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1. (1)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要各自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就能够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B . 当今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民众仇视西方的状况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C . 对待外来文化,应先用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其优劣,然后选取其精华。 D . 作者认为,“美美与共”设想的实现,可能会受到攻击,甚至要付出沉重代价。
    2. (2) 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论证了达到“美美与共”境界的艰难性。 B . 文章列举了中国历史上日本访唐的例子,论证了达到“美美与共”境界的可能性。 C . 文章引用孔子的经典名言,意在论证当今地球上的人类应学会克己、忍耐、收敛。 D . 文章末段先提出做法,再分析困难,最后表明态度,层次清晰,有较强的逻辑性。
    3. (3)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各美其美”,是指欣赏本民族的文化;“美人之美”,是指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 B . “盲目崇拜”“闭关排外”的现象,不仅仅中国有,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存在。 C .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既要积聚先人经验,又要拥有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心态。 D . 为了世界的“和而不同”,人类需进行一场社会变革,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的亚热带

    竺可桢

        亚热带介于热带与温带之间,是一个过渡地带。它首先有一个高气压,所以一般称为亚热带高气压带。高气压的位置冬夏有若干南北向的移动。在北半球,这高气压脊冬天在北纬30°,到夏季北移至北纬38°;在南半球,冬天在南纬28°,到夏天南移至南纬35°。亚热带高气压带的南北移动影响到风带的移动,介于亚热带与赤道之间有所谓东北信风带(北半球)或东南信风带(南半球),介于亚热带与高纬度之间有所谓西风带。信风带与西风带的气候迥然有别,在西风带经常有风暴,天气冷暖、晴雨不常;而信风带内则除少数小范围热带风暴外,天气比较稳定。但有代表性的亚热带气候实际上只限于大陆的西部或大洋的东岸。所以,单从气候学观点出发,有必要说明亚热带的范围和气候特征。

        要划分亚热带,可从不同的观点出发,而最重要的是从发生观点和实用观点出发。所谓发生观点即追求亚热带气候形成的原因,如高气压的移动、风带的变迁、气团的进退等。所谓实用观点即分析亚热带地区的生物资源与温带、热带的生物资源有何不同之处,以及亚热带气候对于作物生长发育和越冬的影响等。划分亚热带最好能把这两种观点同时顾到;如不能兼顾,则从地区的经济建设出发,实用观点更为重要。

        苏联气候学家谢良尼诺夫认为:亚热带的夏天应与热带无别,但冬季较冷,最低温度常在零度以下,可以种温带作物;在亚热带,农作物一年可以二熟;以积温4000℃为其北界,但在沿海则积温可略小,北界的纬度为43°—44°。但亚洲东部为季风气候带,冬季风来自西伯利亚,气候严寒,使多年生的亚热带植物如橘子、柠檬、茶树、竹子等不但不能在北纬43°的东北或内蒙立足,即便在北纬35°的淮河流域亦难繁殖。所以从北半球看来,亚热带的北缘并不和纬度相平行,而是大陆西岸纬度较高,东岸则较低。

        中科院地球研究所的气候分区是从实用观点出发的。从实用观点看,亚热带的气候可以这样规定:冬月微寒,足使喜温的热带作物不能良好生长;每年冬季虽有冰雪,但无霜期在8个月以上,使农作物一年可有两次收获。至于干燥度,虽与温度同为气候上的重要因素,但在大面积划分气候带时暂时不必顾及,可作为亚热带内分区的指数。

        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定亚热带的指标为积温4500℃—8000℃,最冷月的气温为2—16℃,无霜期自240天至365天。谢良尼诺夫所定的亚热带北界的积温4000℃,在东亚似嫌过小,因为冬天西伯利亚寒潮有时可以使亚热带纬度地区温度降至零下10—15℃,使多年生长的亚热带植物冻死,所以平均积温不能不略高。北界的最低月平均温度为2℃,与波哥乡所定苏联指标相似,但在我国沿海一带,这一指标尚嫌太高,最低月平均温度接近于零度。无霜期,北界为8个月,南界则平均终年无霜,但特寒之年,则虽在海南岛也可能有霜。

        从上述指标看,我国亚热带的北界接近于北纬34°,亦即淮河、秦岭、白龙江线直至东经104°,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也靠近一年两熟的北界。亚热带的南界则横贯台湾的中部和雷州半岛的南部,即在北纬22°30′—21°30′左右。据美国气候学家勃莱尔意见,亚热带的南界应为最冷月平均温度18℃,他认为一月份平均温度到18℃时即无霜冻的危险。但我国最冷月平均温度16℃,却接近于全年无霜这条线,从地植物学着眼,热带植物的分布以北纬21°30′左右为其北界,故认为最冷月16℃等温线和积温8000℃作为我国亚热带南界比较合适。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亚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在冬夏有若干南北向的移动,这影响到地球上风带位置的变化。 B . 亚热带与赤道之间,一般天气无常;亚热带与高纬度之间,一般天气比较稳定。 C . 因为我国冬季气候严寒,所以有些多年生的亚热带植物不能在东北、内蒙立足。 D . 中科院地球研究所从温度、霜期以及它们对作物影响的角度来规定亚热带气候。
    2. (2)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干燥度可作为亚热带内分区的指数,但在大面积划分气候带时暂时不必顾及。 B . 谢良尼诺夫确定亚热带北界的积温为4000℃,作者认为这一数值在东亚似乎嫌小。 C . 我国沿海地区最低月平均温度接近于零度,在特寒之年,即使海南岛也可能有霜。 D . 我国亚热带地区的南界,最冷月最低温度只有16℃,却接近于全年无霜冻这条线。
    3. (3) 请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对亚热带划分的看法。
  • 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祝福(节选)

    鲁迅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在镇东头的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彩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预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预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什么时候死的?”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

        “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描写爆竹燃放的场景,凸显了旧历新年即将到来的热闹气象,这与后文祥林嫂的悲惨离世形成了鲜明对照。 B . 文章通过祥林嫂向“我”探询一个人死后是否有魂灵一事,设下悬念,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关心祥林嫂命运方面。 C . “我”听到四叔骂人的话,感到诧异和不安;听到短工告知的消息后,常常感到负疚,体现了“我”的反省精神。 D . 短工“简捷的说”和“淡然的回答”,表现了他把祥林嫂的死亡看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揭示了人心的冷漠。
    2. (2) 请结合全文,分别概括祥林嫂与“我”见面前、见面时和见面后的心理状态。
    3. (3)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b>文言文阅读</b>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潜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 (1) 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远役        惮:害怕 B . 扶老以流憩    扶老:手杖 C . 翳翳以将入    景:影子 D . 将有事于西    畴:田地
    2.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作者自称时用“余”“我”,古人自称时还会用“仆”“某”“愚”“孤”“吾子”等。 B . 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古人用“孟”“仲”“季”分别表示四季中各季的三个月份。 C . 三径,文中指院中小路。汉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中辟三径,后常以此代指隐士居所。 D . 帝乡,文中指仙乡,神仙居住的地方。后人也用以代指皇帝的故乡或京城。
    3.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直言自己曾经因家庭贫困被人劝后对出仕心有所动的事实,足见其天性坦诚。 B . 作者虽深感做官可以解决饥寒的问题,但还是不愿违背本心而最终毅然选择辞官。 C . 引觞自酌、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展现了诗人自得其乐的心情和孤介傲岸的性格。 D . 作者寄情山水,长啸吟诗,逍遥自在,表明他内心的忧愁、无奈之情已经消失殆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②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四、<b>诗歌鉴赏</b>
  • 6.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金陵怀古

    (唐)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 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玉树: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1. (1) 对以上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许诗颔联描绘了远远近近的松楸掩映着荒冢、离离禾黍长满残宫的衰败之景。 B . 许诗颈联借描写石燕掠雨穿云、江豚兴风鼓浪,表达对眼前壮丽江景的赞美之情。 C . 王词上片绘景,以“登临送目”笼罩全篇,依次勾勒了水、陆、空的壮阔场面。 D . 王词下片怀古抒情,追念往昔,引发对六朝兴亡的感慨,表达出深沉的叹息。
    2. (2) 许诗与王词都运用了《玉树后庭花》的典故,各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五、<b>情景默写</b>
  • 7.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陆游在《书愤》中借用诸葛亮的典故,表达自己追慕先贤业绩、爱国热情至老不移的意愿两句诗是:“
    2. (2) 屈原在《离骚》中用“”两句,抒发自己甘愿成为楚国政治引路人的爱国豪情。
    3. (3) “”是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告诫后人不要安于享乐,要有忧患意识的名句。
六、<b>名著阅读</b>
  • 8. 下列《红楼梦》中的判词,分别与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探春、袭人、巧姐这六个人物有关,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名字。

    ①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②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羨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③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④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⑤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⑥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

  • 9. 在人们心目中,《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一直是“忠义”的化身,请分别写出其忠、义的表现。

    要求:分点作答;不超过80个字。

七、<b>话题作文</b>
  • 10. 学校准备开展一次以“美,就在身边”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请你围绕主题写一篇作文,展现你的写作才华。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