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海淀区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9-11-04 浏览次数:220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括许多科技知识。下列古语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熬胆矾(CuSO4·5H2O)

    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凡石灰(CaCO3),

    经火焚炼为用

    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

    A

    B

    C

    D

    A . A   B . B   C . C   D . D
  • 2. 我们的地球被大气包围着,大气质量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吸烟产生的尼古丁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 B . 向煤中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减少SO2的排放 C . 含放射性元素的天然建材一定不会造成室内空气污染 D . 催化转化器可有效降低汽车尾气中CO、NOx等的排放
  •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HCl的电子式为H:Cl B . Na2O2只含有离子键 C . 质量数为12的C原子符号为12C D . 用电子式表示KBr的形成过程:
  • 4. 食盐在不同分散剂中形成不同分散系。

    分散系1:食盐分散在水中形成无色透明溶液

    分散系2:食盐分散在乙醇中形成无色透明胶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分散系1中只有两种离子 B . 分散系2为电解质 C . 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两个分散系 D . 两个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相同
  • 5. 下列解释事实的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 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CO32+2H+=CO2↑+H2O B . 用氨水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SO2+2OH=SO32+H2O C . 把金属钠放入冷水中产生气体:Na+2H2O=Na++20H+H2 D . 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溶解氢氧化铝固体:Al(OH)3+OH=AlO2+2H2O
  • 6. 过氧化氢分解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催化剂可以改变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焓变 B . MnO2或FeCl3可以催化H2O2分解反应 C . 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路径 D . H2O2分解是吸热反应
  • 7. 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为元素性质的系统研究提供指导,为新元素的发现提供线索 B . 在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处,寻找可做催化剂的合金材料 C . 在IA,IIA族元素中,寻找制造农药的主要元素 D . 在过渡元素中,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
  • 8. 我国工业废水中几种污染物及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污染物

    氰化物

    主要存在形式

    Hg2+

    CH3Hg+

    Cd2+

    CrO42

    Cr2O72

    Pb2+

    AsO33

    AsO43

    CN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dm3

    0.05

    0.1

    0.5

    1.0

    0.5

    0.5

    注:我国规定酸、碱废水pH的最大允许排放标准是大于6、小于9。

    A . Hg2+、Cd2+、Pb2+是重金属离子 B . 对于pH>9的废水可用中和法处理 C . 将CrO42转化为Cr2O72是用氧化还原的方法 D . 在含有Hg2+的废水中加入Na2S,可使Hg2+转变成沉淀而除去
  • 9. 将5 mL 0.005 mol·L1 FeCl3溶液和5 mL 0.015 mol·L1 KSCN溶液混合。达到平衡后溶液呈红色。再将混合液等分为5份,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①:滴加4滴水,振荡

    实验②:滴加4滴饱和FeCl3溶液,振荡

    实验③:滴加4滴1 mol·L1 KCl溶液,振荡

    实验④:滴加4滴1 mol·L1 KSCN溶液,振荡

    实验⑤:滴加4滴6 mol·L1 NaOH溶液,振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对比实验①和②,为了证明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正向移动 B . 对比实验①和③,为了证明增加生成物浓度,平衡发生逆向移动 C . 对比实验①和④,为了证明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正向移动 D . 对比实验①和⑤,为了证明减少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逆向移动
  • 10. 根据下列实验:

    ①向Fe2(SO43和CuSO4的混合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有红色固体析出,过滤。

    ②取①中滤液,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观察现象。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氧化性Cu2+>Fe3+ B . ①中所得固体只含铜 C . ①中滤液含有Cu2+和Fe2+ D . ②中不会观察到溶液变红
  • 11. 元素周期表隐含着许多信息和规律。以下所涉及的元素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列表如下,其中R2Q2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作为氧气来源。

    元素代号

    M

    R

    Q

    T

    X

    Y

    Z

    原子半径/nm

    0.037

    0.186

    0.074

    0.102

    0.150

    0.160

    0.099

    主要化合价

    +1

    +1

    -2

    -2、+4、+6

    +3

    +2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T、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T<Z B . R、X、Y的单质失去电子能力最强的是X C . M与Q形成的是离子化合物 D . M、Q、Z都在第2周期
  • 12. 处理含氰(CN-)废水涉及以下反应,其中无毒的OCN-中碳元素为+4价。

    CN-+OH-+Cl2→OCN-+Cl+H2O(未配平)       反应Ⅰ

    2OCN+4OH-+3Cl2=2CO2+N2+6Cl+2H2O       反应Ⅱ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反应I中碳元素被还原 B . 反应II中CO2为氧化产物 C . 处理过程中,每产生1 mol N2 , 消耗3 molCl2 D . 处理I中CN-与Cl2按物质的量比例1:1进行反应
  • 13. 生产硫酸的主要反应:2SO2(g)+O2(g) 2SO3(g)△H<0。图中L(L1、L2)、X可分别代表压强或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X代表压强 B . 推断L1>L2 C . A,B两点对应的平衡常数相同 D . 一定温度下,当混合气中n(SO2):n(O2):n(SO3)=2:1:2,则反应一定达到平衡
  • 14. 丁烯(C4H8)是制备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的原料之一,可由丁烷(C4H10)催化脱氢制备,C4H10(g) C4H8(g)+H2(g)   H=+123kJ·mol1。该工艺过程中生成的副产物有炭(C)、C2H6、C2H4、C4H6等。进料比[ ]和温度对丁烯产率的影响如图1、图2所示。已知原料气中氢气的作用是活化固体催化剂。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氢气的作用是活化固体催化剂,改变氢气量不会影响丁烯的产率 B . 丁烷催化脱氢是吸热反应,丁烯的产率随温度升高而不断增大 C . 随温度升高丁烯裂解生成的副产物增多,会影响丁烯的产率 D . 一定温度下,控制进料比[ ]越小,越有利于提高丁烯的产率
二、填空题
  • 15. 工业上利用铁的氧化物在高温条件下循环裂解水制氢气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1. (1) 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为:Fe3O4(s)+CO(g) 3FeO(s)+CO2(g),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为,对比反应I、Ⅱ,铁的氧化物在循环裂解水制氢气过程中的作用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I、Ⅱ、Ⅲ的总结果:
    2. (2) 反应III为:CO2(g)+C(s) 2CO(g)  H>0。为了提高达平衡后CO的产量,理论上可以采取的合理措施有(任写一条措施)。
    3. (3) 上述流程中铁的氧化物可用来制备含有Fe3+的刻蚀液,用刻蚀液刻蚀铜板时,可观察到溶液颜色逐渐变蓝,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刻蚀液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失效,先加酸,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可实现刻蚀液中Fe3+的再生,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 (4) 上述流程中碳的氧化物可用来制备碳酰肼[CO(NHNH2)2 , 其中碳元素为+4价]。加热条件下,碳酰肼能将锅炉内表面锈蚀后的氧化铁转化为结构紧密的四氧化三铁保护层,并生成氮气、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6. 氯是海水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氯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在生成、生活领域应用广泛。
    1. (1) 自来水厂常用液氯进行杀菌消毒。氯气溶于水发生的可逆反应为(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 (2) 用液氯消毒会产生微量有机氯代物,危害人体健康,可以使用二氧化氯(ClO2)代替液氯。工业上以黄铁矿(FeS2)、氯酸钠(NaClO3)和硫酸溶液混合制备二氧化氯气体。已知黄铁矿中的硫元素(-1价)最终氧化成SO42- , 写出制备二氧化氯的离子方程式
    3. (3) 生产漂白粉工厂的主要设备是氯化塔,塔从上到下分为四层,如图为生产流程示意图。

      生产漂白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际生产中,将石灰乳(含有3%-6%水分的熟石灰)从塔顶喷洒而下,氯气从塔的最底层通入。这样加料的目的是

    4. (4) 用莫尔法可以测定溶液中Cl-的含量。莫尔法是一种沉淀滴定法,用标准AgNO3溶液滴定待测液,以K2CrO4为指示剂,滴定终点的现象是溶液中出现砖红色沉淀(Ag2CrO4)。已知平衡Cr2O72-+H2O 2CrO42-+2H+ , 该滴定过程需要控制pH范围在6.5~10.5,若pH小于6.5会使测定结果偏高。结合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偏高的原因:
三、实验题
  • 17. 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NO和Na2O2的反应,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其中E为实验前压瘪的气囊。

    资料:除浅黄色的AgNO2难溶于水外,其余亚硝酸盐均易溶于水。

    1. (1) 写出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2) 将装置B补充完整,并标明试剂
    3. (3) 用无水CaCl2除去水蒸气的目的是
    4. (4) 反应一段时间后,D处有烫手的感觉,其中固体由淡黄色变为白色,直至颜色不再变化时,气囊E始终没有明显鼓起。

      ①学生依据反应现象和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推断固体产物为NaNO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设计实验证明的NaNO2生成,实验方案是。(写出操作、现象和结论)

  • 18. 某学习小组学习了亚铁盐的性质后,欲探究FeSO4溶液分别与Na2CO3溶液、NaHCO3溶液的反应。已知:Fe(OH)2和FeCO3均为白色沉淀,不存在Fe(HCO3)2。实验操作及现象记录如下:

    实验

    试剂

    操作及现象

    试管(I)

    试管(II)

    (试管容积为50 mL)

    实验a

    1.0 mol·L1

    FeSO4溶液

    24 mL

    1.0 mol·L1

    Na2CO3溶液24mL

    倾倒完后,迅速用胶塞塞紧试管I的口部,反复上下颠倒摇匀,使反应物充分混合

    反应过程中无气泡产生,生成白色絮状沉淀

        放置1.5~2 h后,白色絮状沉淀转化为白色颗粒状沉淀

    实验b

    1.0 mol·L1

    FeSO4溶液 10 mL

    1.0 mol·L1 NaHCO3溶液 20 mL

        倾倒完后,迅速产生白色颗粒状沉淀和大量气泡。振荡,经2~4 min后液面上方试管内壁粘附的白色颗粒状沉淀物变成红褐色

    1. (1) 甲同学认为实验a中白色颗粒状沉淀是FeCO3 , 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他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进行实验:取少量白色颗粒状沉淀,加入,发现产生大量气泡。
    2. (2) 乙同学推测实验a的白色颗粒状沉淀中还可能含有Fe(OH)2 , 他将实验a中两种溶液体积均改成15 mL后再进行实验,证实了他的推测。能证明Fe(OH)2存在的实验现象是
    3. (3) 实验b中白色颗粒状沉淀主要成分也为FeCO3 , 写出生成FeCO3的离子方程式:
    4. (4) 实验b中液面上方试管内壁粘附的白色颗粒状沉淀物变成红褐色,主要原因是潮湿的FeCO3被氧气氧化,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 (5) 乙同学反思,实验a中含有Fe(OH)2 , 实验b中几乎不含有Fe(OH)2 , 对比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是
  • 19. 市售食盐常有无碘盐和加碘盐(含KIO3和少量的KI)。
    1. (1) I. 某同学设计检验食盐是否为加碘盐的定性实验方法:

      ①取待检食盐溶于水,加入稀硫酸酸化,再加入过量的KI溶液,振荡。

      ②为验证①中有I2生成,向上述混合液中加入少量CCl4充分振荡后,静置。

      若为加碘盐,则①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 (2) ②中的实验操作名称是
    3. (3) 实验过程中能证明食盐含KIO3的现象是
    4. (4) Ⅱ. 碘摄入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增加患甲状腺疾病的风险。目前国家标准(GB/T13025.7)所用的食盐中碘含量测定方法:

      ①用饱和溴水将碘盐中少量的I氧化成IO3

      ②再加入甲酸发生反应:Br2+HCOOH=CO2↑+2HBr。

      ③在酸性条件下,加入过量KI,使之与IO3完全反应。

      ④以淀粉作指示剂,用Na2S2O3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测定碘元素的含量。

      I2+2Na2S2O3=2NaI+Na2S4O6

      ①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5. (5) 测定食盐碘含量过程中,Na2S2O3 , 与I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6. (6) 有人提出为简化操作将①、②省略,但这样会造成测定结果偏低。请分析偏低的原因:
四、综合题
  • 20. 将甘油(C3H8O3)转化成高附加值产品是当前热点研究方向,如甘油和水蒸气、氧气经催化重整或部分催化氧化可制得氢气,反应主要过程如下:

    甘油水蒸气重整

    (SPG)

    C3H8O3(1)+3H2O(g) 3CO2(g)+7H2(g) △H1=+128 kJ·mol1

    反应I

    甘油部分氧化

    (POG)

    C3H8O3(1)+ O2(g) 3CO2(g)+4H2(g)  △H2=-603 kJ·mol1

    反应II

    甘油氧化水蒸气

    重整(OSRG)

    C3H8O3(1)+ H2O(g)+ O2(g) 3CO2(g)+ H2(g)  △H3

    反应III

    1.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 消耗等量的甘油,反应I的产氢率最高

      b. 消耗等量的甘油,反应Ⅱ的放热最显著

      c. 经过计算得到反应Ⅲ的 △H3=-237.5 kJ·mol1

      d. 理论上,通过调控甘油、水蒸气、氧气的用量比例可以实现自热重整反应,即焓变约为0,这体现了科研工作者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联合应用

    2. (2) 研究人员经过反复试验,实际生产中将反应Ⅲ设定在较高温度(600~700℃)进行,选择该温度范围的原因有: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高、
    3. (3) 研究人员发现,反应I的副产物很多,主要含有:CH4、C2H4、CO、CO2、CH3CHO,CH3COOH等,为了显著提高氢气的产率,采取以下两个措施。

      ①首要抑制产生甲烷的副反应。从原子利用率角度分析其原因:

      ②用CaO吸附增强制氢。如图1所示,请解释加入CaO的原因:

    4. (4) 制备高效的催化剂是这种制氢方法能大规模应用于工业的重要因素。通常将Ni分散在高比表面的载体(SiC、Al2O3、CeO2)上以提高催化效率。分别用三种催化剂进行实验,持续通入原料气,在一段时间内多次取样,绘制甘油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①结合图2分析Ni/SiC催化剂具有的优点是

      ②研究发现造成催化效率随时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副反应产生的大量碳粉(积碳)包裹催化剂,通过加入微量的、可循环利用的氧化镧(La2O3)可有效减少积碳。其反应机理包括两步:

      第一步为:La2O3+CO2 La2O2CO3

      第二步为:(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