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湖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9-09-24 浏览次数:40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铐(1iào)  祷(qǐ)     眉(cù)    义愤填(yīng) B . (sì)    序(xiáng)  饿(piǎo)  有成效(zhuō) C . 妒(jí)    弱(chán)   杂(wǔ)    所向披(mǐ) D . (jié)   一(yú)     冕(guān)  体裁衣(liàng)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力,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B . 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的“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怎么办。 C . 巴黎圣母院付之一炬,对此,中国网民热议纷纷,各有态度。凭心而论,我们应当不吹不黑,客观、理性地对待。 D . 有些影视剧作品因播出时倍受好评,便有拍续本之意,可是等了多年仍没拍成,即便拍成续本,大多也只是狗尾续貂。
  • 3.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运用最恰当的一项(    )
    A . 京剧大师梅兰芳,眼界开阔,博采众长 , 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 B . 马丁·路德·金说黑人还应当联合白人兄弟,因为他们的命运和黑人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自由与黑人的自由是休戚相关的。 C . 在旅行中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是观察,寄情山水、乐而忘返、感悟天地也是观察。 D .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 , 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在第十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举行之际,美方宣布价值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的关税从10%上调至25%,这使中美经贸磋商进程遭到严重挫折。 B . “快手”魔法时光机,通过精准的脸部变形技术,让人们瞬时看到变老的自己。它不仅带来了一场社交媒体的技术狂欢,更带来了融于科技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C . 由于冷空气影响位置偏北,对于北方偏南一些的地区影响不大,许多城市和农村的百姓反而感觉比较燥热,外出要注意做好防晒措施,同时注意多补水。 D . 在山西省长治市郭家坪村爆发森林火灾时,7名山西籍森林消防退伍老兵主动赶赴现场支援,将昔日退伍时的庄严承诺付诸于行动。
  •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理性经济人”,把利已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这个歌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④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A . ④③②① B . ③②①④ C . ①②④③ D . ④①③②
  • 6. 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 . 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C . 雕阑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D .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 7. 下列各项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司,是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或诗余。根据词牌的名称,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 B .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C . 孟子,战国时期需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宣扬“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D . 《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这一析字式的集名隐含作者辛酸的愤愤懑。
  • 8.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 . 海安、如皋 C . 常以蔽沛公 D . 既东郑,又欲肆其西封
  • 9. 下列各项中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以伐为?

    A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 . 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C .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D .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10. 下列句子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凡是帝王,承担上天赋的重大使命,没有谁不是处在深切的优虑之中而治道显著,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 B .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行大礼不必推辞细小的礼让。 C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 D .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渔网不要屡次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二、诗歌鉴赏
  • 1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释】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A . “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故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 B . “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 C . “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 D . “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给人轻柔之感。
三、现代文阅读
  • 1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然后,我会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格斯拉先生。”他一边说“再见”,一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A)我向门口走去的时候,就又听到他的趿拉着本皮拖鞋的踢踏声把他送回到楼上做他的靴子梦(B)了。但是假如我要定做的是他还没有替我做过的新式样靴子,那他一定要照手续办事了——叫我脱下靴子,把靴子老拿在手里,以立刻变得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靴子,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C)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以后,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D)

    下列对《品质》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细节描写,表现了格斯拉忘我敬业的精神态度,“继续注视”突出了他对工作的迷恋。 B . 用“靴子梦”来形容格斯拉对职业的沉醉和痴迷,也暗示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戒备。 C . 这里用“创造”和不是“制造”,可以看出格斯拉把制靴视为神圣的事业。 D . 表现了格斯拉工作时细心、专注的良好品质,凸显了他的敬业精神。
  • 13.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权威性标准,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性推向顶峰。

        信息是什么?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从本质上讲,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但是它必须通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沟通。客观世界所包含的各种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人的意识,并在人的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处理,被翻译成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人类语言成为这种被意识到的信息存在的唯一载体。因此,信息与人的关系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然而,这种关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滴的快感。而恰恰是这种人对信息逐渐形成并且巩固的心理依赖,将信息与人的本质关系置于了深刻的矛盾之中。

        如前所述,现实中的信息必须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信息化时代生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用以再现被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获取、被保存、被利用以及被再造的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虽然也是人类创造,并且也逐渐被广泛使用,但是其背后支撑它的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却掌握在少部分专业人士手中,公众被远远地甩到了高科技发展的边缘,他们只能按照少数人事先设定的程序和规则在仅有的范围内去选择,成为数字化产品的被动接受者。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密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对人的控制。

        现代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能够广泛参与人类的知觉活动、概念活动甚至情感性活动,形成对人的智能的精确模拟,这使它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

        面对网络普及和信息泛滥,我们要从华丽的科技陷阱和繁杂的信息现象当中超拔出来,确立起人与科技和信息之间主体与对象、控制与被控制的合理关系。

    (节选自张志宏《信息化时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救赎》,有删改)

    1. (1) 下列对“信息”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信息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现实中的信息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 B . 信息是由主体主观认知反映、揭示出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 C . 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意识,并被大脑加工处理为可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 D . 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沟通,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
    2. (2) 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
      A . 计算机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用以再现由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保存,被利用,被再造。 B . 信息化实现了人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 C .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公众已经完全被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语言的少数专业人士奴役。 D .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与人类最终会形成不可调和的三元对立格局。
  • 1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入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来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1. (1) 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
    2. (2) 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3. (3) 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4. (4) 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分析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四、文言文阅读
  • 1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持,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大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近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二)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岂徒孔子知之,冉有亦知之,即季孙亦未尝不知之。探其意中所怀挟者而告之曰,吾恐在此不在彼,亦因其所惧者而惧之也。季孙之忧,自在萧墙,而其欲则在颛臾,知忧不在此而曰忧,是以为君子之所疾。

        (选自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七)

        (三)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季氏为之金距。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褅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乾候。鲁昭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

        (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徽》》

    【注释】①金距:金属尖爪②褅:dì,古代祭名。③二人:古代舞制,天子八佾(舞时八人一行,谓之一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鲁本诸侯,礼当用六佾,今只能用二佾,其余四佾为季氏占有。

    1. (1) 下列句子,加下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则将焉用彼矣      相:大夫的家臣,属官 B . 是以为君子之所    疾:痛恨,憎恶 C . 遂起以往          甲:士兵 D . 公怒不            审:仔细考察
    2. (2)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季氏将有事颛臾          则移其民河东 B . 邦分崩离析,不能守也    固近于费 C . 今由求也,相夫子        客亦知夫水月乎 D . 冉有亦知                季氏舞道,无上久矣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语段(一)既对历史事实进行了深入分析,也对现实形势作出了精辟阐述,破中有立,驳斥有理有据,立论坚实可靠。 B . 语段(二)“亦因其所惧者而惧之也”中的第一个“惧”的是祸起萧墙;第二个“惧”的是阴谋暴露。 C . 语段(三)季氏和郈氏因玩斗鸡引起冲突,鲁昭公听信了郈昭伯对季氏的中伤后派人率领军队前去攻打季氏,结果被季、仲、叔三家联合打得大败。 D . 孔子认为“均”就能实现“无贫”,这里的“均”的含义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是相同的。
  • 16. 用“/”给下列语段中划线句断句。(限断6处)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俺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选自《左忠毅公逸事》)

五、句子默写
  • 17.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
    1. (1) 今两虎共斗,。吾所以为此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2. (2)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雨霖铃》)
    3. (3) 独上高楼,,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
    4. (4)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声声慢》)
六、材料作文
  •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的著名诗人陈先发在儿子16岁要去美国读书时,曾写过一段告诫之语,劝儿子在生活中要积蓄起人生“四力”。

        (一)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

        (二)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三)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四)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两种,谈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