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小升初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丹东市2018-2019年小升初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19-10-24 浏览次数:271 类型:小升初真题
一、<b>积累运用</b><b></b>
  • 1. 看拼音写词语。

    tiān  fù

    qū  zhú

    yùn  zhuǎn  zì  rú

  • 2. 下面词语中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 坚信    颤动    回顾    帕(pāi)金斯 B . 翻滚    蕴藏    玩耍    拉耶(yé)文 C . 健全    庆幸    遗憾    玉壶(hú) D . 幸劳    饱含    习性    渭(wèi)城
  • 3.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小院     的小花     的枝叶     的梦

  •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对这些人来说,仅靠道德上的自律或者单纯的宣传教育,并不一定_________,因此,加强管理并严格执法,是非常必要的。

    ②凡以文字获罪者,一面拿办,一面就查抄,这并非看重他的家产,仍在_________藏书和另外的文字。

    ③自习课上,他拿出一本武侠小说津津有味地读着,_________班主任站在身后他_________没有发现。

    A . 奏效   查看    就是/也 B . 生效    察看     就是/也 C . 生效   察看   即使/还 D . 奏效    查看    即使/还
  • 5. 读课文《小摄影师》,你认为高尔基是个什么样的人?(    )
    A . 高尔基是个十分谦虚、对于宣传自己的事一点也不感兴趣的人。 B . 高尔基是一个全神贯注于工作的人。 C . 高尔基是个对少年儿童十分关心和爱护的人。
  • 6. 读课文《小草之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微不   天涯

  • 7. 按原文填空。

    红军不怕

    万水千山

    五岭

    乌蒙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更喜岷山

    三军过后

  • 8. 课堂内外。
    1. (1) 请你写两个形容人的精神和意志的四字词语:
    2. (2) 请写出一句反映农时或气象的谚语:
    3. (3) “日出江花红胜火,。”这句诗出自白居易的《》。你还积累了描写春天的优美诗句:
    4. (4) 当你的亲人做生意缺斤短两、以次充好时,你会用哪句名言或哪个故事劝诫他讲诚信:
    5. (5) 学习了《全神贯注》这篇课文,你明白了:
  • 9. 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①不像……而像……

    ②不要……要……

  • 10. 判断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苏东坡咏赞钱塘江大潮的千古名句。(    )

    A . 表示特定称谓 B . 表示直接引用 C . 表示讽刺或否定
二、<b>现代文阅读</b><b></b>
  • 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荷花(节选)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1. (1) 从“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句话中可以知道荷叶数量,颜色是的。为了形象地告诉我们荷叶的形状,作者还把比作
    2. (2)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你能给“冒”字换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吗?(至少两个)
    3. (3) 我们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

      ①刚开的白荷花:

      ②全开的白荷花:

      ③将要开的花骨朵儿:

    4. (4) 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呢?(    )
      A . 因为公园里的荷花是活生生的真实景色,那么看上去就像一大幅活的画。 B . 因为画家的本领很了不起,把荷花画活了。 C . 因为画家的本领很高超,把荷花画得栩栩如生。
  • 12. (2018四下·潍坊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烂吗?”

        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既然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常常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写起诗来就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先从‘煮’语文课文入手嘛。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床,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呀!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好词佳句……肚子里的词汇多了,说话、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哩!

    1. (1) 根据句子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心里不明白,不理解。

      ②一下子就明白过来。

    2. (2) 我会写句子。

      不仅……还……

    3. (3) “我”以为“煮书”是指。而爷爷说的“煮书”是指
    4. (4) 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怎样“煮书”的句子。
    5. (5) “煮书”有什么好处?
  • 13.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小题。

    感恩的习惯

        小侄儿在乡下读书,三年级要学英语,便利用暑假提前随我入城。学习之余,他每天总要画张画给我:或大或小的白纸,用铅笔勾出一花一草或一小人,写上一行不算整齐的铅笔字,有时是“姑姑,谢谢你”,有时是“姑姑,你辛苦了”。

        我问小侄儿:“干吗送我礼物?”不善言谈的侄儿红了脸,轻声说:“老师教的,老师让每个小朋友都要学会感恩。任何时候得到帮助,都不能忘了说‘谢谢’。”我说:“姑姑是家里人,还用客气吗?”小侄儿说:“家里人,更不能心安理得。

        小侄儿的话让我感动了好长时间。我不知道是怎样的老师,能让孩子养成如此好的习惯。侄儿的行为,竞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

        第一次,在我过生日时产我为母亲买了件羊绒衫,花掉了三个月稿费。母亲摸了又摸,不敢相信地问我:“这么薄的东西,能比羊毛衫暖和?”冬天过了一大半,母亲也未曾舍得穿,倒是拿出来看过多次,每次都仿佛看自己熟睡的孩子,有一点折痕,都抹了又抹。她幸福地眯着眼睛,骂我浪费。这一切都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为母亲创造了快乐,也分享着母亲的快乐。

        第一次,在父亲节,牵了父亲的手祝他节日快乐。父亲不善言辞,以前一个月和我说的话,加起来没有母亲和我一天说的话多。我曾羡慕人家的女儿勾着父亲脖子撒娇,为自己有父亲没父爱而伤心。现在想来,没有父亲起早贪黑,用辛苦的劳动铺平我的大学之路,我又怎能有今天?不知是不是因为我成人后,第一次牵了父亲的手,他和我的话竟多了起来。这让我悟得:原来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也需要表达。

        感恩之习,不仅给我创造了生机,亦给我的女儿带来了希望。耳濡(rú)目染中,7岁的女儿亦学会了感恩。有一次,她英语考了100分,她说成绩的取得,是老师和她一起努力的结果,于是自己动手制作了谢师卡送给老师。后来的课堂上,老师提问她的次数,竟因此增多了。她终于不再害羞,敢于举手发言了。

    1. (1) 从文中找出表示下列意思的成语。

      ①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②事情做得很合理,心里很坦然。

    2. (2) 文中画线的句子的意思是说(    )
      A . 亲人之间,也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照料而不感恩 B . 亲人之间,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照料,不必感恩
    3. (3) 仔细阅读短文后填空。

      ①文中可以用来解释“感恩”意思的一句话是:“”。

      ②短文写了侄儿向表示感恩,“我”向表示感恩,“我”的女儿向表示感恩。

    4. (4) 在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因“我”的感恩而快乐的几个句子。
    5. (5) 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有很多感想。请以“感恩”为内容,设计一条公益宣传语。
三、<b >作文</b>
  • 14. (2018·梁溪)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思考,可以打开探索之门,帮助我们明辨是非,带来无穷的乐趣和力量。请以“思”为话题,选择学习或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例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