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枣庄市2018-2019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检...

更新时间:2019-06-16 浏览次数:25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应用(37分)
  • 1. 读拼音,写汉字。

    há má

    táng láng

    biān fú

    juān

    dān

    méi guī

    tóng

    yāo

    chī   wàng

    wěi

    nuò

    不守

    kāng

    tián

    pú sà

  • 2. 填字成词,并解释画线的字。

    天飞舞    而不舍   万籁寂    震耳欲    抱头鼠

    顾名思    望兴叹   明察秋    美妙绝    硕大无

    ①万。  ②名思

  • 3. 选择题。
    1. (1) 根据下列诗句的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

      ②可怜九月初三夜

      ③二月春风似剪刀

      ④小荷才露尖尖角

      ⑤遥知兄弟登高处

      ⑥千山鸟飞绝

      ⑦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A . ①⑦④③⑤②⑥ B . ⑦③①④⑤②⑥ C . ⑦③①④②⑤⑥ D . ①⑦③④②⑤⑥
    2. (2) 结合语境,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北京市政府2014年将在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发展公共交通、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如    

      ①从而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②实现地铁7号线等建成通车

      ③筹集保障性住房7万套    ④建成市级生态绿道200公里

      A . ③④②① B . ①④②③ C . ①②④③ D . ③②④①
    3. (3) 与《三顾茅声》发生在同一时代的故事是(    )
      A . 《三打祝家庄》 B . 《三英战吕布》 C . 《三打白骨精》 D . 《三进大观园》
    4. (4) 诗句“春一粒粟,秋万颗子”中划线的与哪两种农具有关(    )
      A . 木犁、耙 B . 耙、耧 C . 耧、镰刀 D . 镰刀、锄头
  • 4. 阅读下列对话,用一句话概括对话的主要意思。

    2002年5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在两国总统的答记者问中,布什总统说:“武器已经不再互相瞄准。”

    普京总统说:“任何手拿武器,哪怕是拿然枪的都知道,让它退出弹药,远离人群,是最安全的。”

    答: 。

  • 5. 结合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A.这里产的蜜枯,每个只有四五十克重。

    B.站在离浮雕十二三米的地方,就能将上面的人物看得清清楚楚。

    1. (1) A句中的“四五十克”是说蜜桔重还是轻?
    2. (2) B句中的“十二三米”是说距离远,还是说距离近?
    3. (3) 试将原句中划线的部分各改动一个字,使其中数字所表示的轻重、远近与原句意思相反。

      A句改为:  B句改为: 。

  • 6.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1) 我怀着的心情独个儿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到,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2. (2) 诗可表达自己的人生观、气节和抱负。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这样写道:。于谦在《石灰吟》中。写出了作者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情怀。岳飞在《满江红》中 ,,空悲切。告诫我们: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而“青答签,绿蓑衣,”则是张志和悠闲自得,乐而忘归的精神写照。
    3. (3) 《古今贤文《真理篇)》中有很多至理名言:““教导我们要谦虚,不能骄做:“ ,”告诉我们有些话虽然不好听,但对于我们改正错误却很有帮助;“”教导我们不能只听一面之词,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
二、阅读理解。(33分)
  • 7.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半截蜡烛》片段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①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②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查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 (1) “杰查琳镇定地把烛台增起来”中的“镇定”和文中的慢慢、 、 这几个词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
    2. (2) 用简短的话概括这个片段的内容:一家人
    3. (3) 第⑤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来了”中的“厄运”指的是什么?
    4. (4) “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叙的眠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句中,“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5. (5) 文中画线的两处句子中,作者在表现德军的用词造句上感情色彩特别鲜明,请抓住句中最关键的两三处词语或标点,谈该这样写的妙处。
    6. (6) 假如你是文中的大儿子,自己用搬柴办法失败后,心里会想  ;妹妹用上楼睡觉转移情报办法成功后,心里会想
    7. (7) 文中有两处问句(第一、二段各一处),这样的句式对于表现人物特点分别起怎样的作用?请任一外简要回答。
  • 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有一次与朋友聊天,或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嘟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一直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整个心灵。面对你的眼睛,我要承认: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英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都会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的操劳,无怨无悔。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你摔破盆碗、拆毁玩具、遗失钱币、弄脏衣服……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摔跤一样应该得到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原因,已经记不清了,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一样我行我素,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身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一一殴打。如果问我为什么要打你,我只能说,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摸它。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我能够通过打让你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续?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的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吸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全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它如同饥饿中的食品,只有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

        我从不用工具打人。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气,便会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的掌握力量,不至于失手把你打得太重。

    我知道打人不对,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一项特殊的赦免一一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我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苦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扬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许多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惟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1. (1) 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2. (2) 请你用三个精炼的词语概括文中的“我”打孩子时候的感受。

       、 、 。

    3. (3) 根据文章内容用简要的话填空。

      “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舍不得打你,因为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我”不会打你,因为

      “你象一匹顽皮的小兽一样我行我素。”“我”第一次打你,因为

    4. (4) 文中写到“我谨慎地使用殴打“是因为 :我从不用工具打是因为  
    5. (5) 为什么说“打与不打都是爱”
  • 9.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对一朵花微笑

    (刘亮程)

        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苹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③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④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⑤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淌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而这一小片的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⑦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⑧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1. (1) 第③段中作者“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的原因是什么?
    2. (2) 第⑥⑦这两段在文章结构、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 (3) 第⑨段和第⑩段分别使用了“出来”一词,其含义一样吗?为什么?
    4. (4) 文章最后说,“我从章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请概括作者在文中谈到的“从草木身上得到的人的道理”。
三、写作(30分)
  • 10. 莎士比亚: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歌德: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刘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陆游: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孙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鲁迅: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做主

    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还有很多很多,其中哪一句给你的感触最深?请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谈谈你对这句名言的体会。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