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19-03-21 浏览次数:1007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18七下·灌阳期中)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气(shuò)     小(kǎi)     起(dié)     古(gèn) B . 罚(chéng)    怪(dàn)     劣(jiǎn)    引高歌(háng) C . 育(pǔ)       叫(xiāo)    祈(dǎo)     热情澎(bài) D . (pì)       长(zī)      转(wǎn)      午(shǎng)
  • 2. (2018七下·岳池期中)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睱   锴书   鞠躬尽瘁   可歌可泣 B . 巅峰   斑澜   磨刀霍霍   由然而生 C . 祈祷   取缔   目不窥园   妇孺皆知 D . 奠基   丰饶   锋芒必露   一泄万丈
  • 3. (2019七上·阳江月考)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种和谐社会的构建,要坚持以人为本,激活社会活力,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B .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刻苦钻研,深入领会,不能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C .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见异思迁 , 积极进取。 D . 阳江二中校运会时,操场上人声鼎沸 , 热闹非凡。
  • 4. (2018七下·江城期中)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学者认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了解传统文化。(“研究”“了解”互换位置) B . 随着秦兵马俑在沉寂24年后的再次发掘,引起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删掉“随着”) C . 为了避免溺水伤亡事故不再发生,学校切实加大了安全教育力度,做到警钟长鸣,防范于未然。(把“避免”改为“防止”) D . 近一两个月来,北京、杭州、成都等城市纷纷出台政策,开始严惩无视红绿灯信号乱穿马路。(在“乱穿马路”后加“的行人”)
  • 5. (2018七下·深圳期中) 请选出下列文段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但等找见我们,却又立即回过头,看前边人的脊背

    ②拥塞的人群,将我们的视线阻断了

    ③有几次,我见他转着头寻找我们,脸上流露出焦急的表情

    ④车来了,才知道他与我们上同一路车

    ⑤下车后,他遥遥对着我们,指出一个方向

    A . ③②⑤①④ B . ④⑤①③② C . ④②③①⑤ D . ②③④①⑤
  • 6. (2017七下·龙华期中) 下面句子中有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言中表示“你”的称谓有很多,有些称谓中透着敬意,如“足下”“陛下”,而“汝亦知射乎”“尔安敢轻吾射”中的“汝”“尔”则透出对人的轻视,显出说话者的自大心理。 B . 《资治通鉴》是司马迁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一千多年的历史,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对统治者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C . “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一句话中运用了排比和拟人修辞。 D .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他们在散文创作上主张学习先秦散文,重视文章内容,反对过分追求形式。欧阳修的《卖油翁》,就是秉承这一主张而创作的优秀作品。
二、现代文阅读
  • 7. (2018七上·武汉月考) 阅读《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①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将会发生变化。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尝试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②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式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这些在我们浏览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箱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为了获取信息耐蚝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同的阅读体验,并且培养出不同的阅读技能。

        ③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审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④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什么样的模式。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的慢速、口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⑤数字时代,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信息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选自2016年《百科知识》,有删改)

    链接一:人们可以分成两类别:数字原住民(出生于数字时代)和数字移民(出生在数字时代前,但现在开始应用数字工具的人)。前者更依赖于用招待费输入,而后者阅读他人表情的能力则更胜一筹。上网时,前者和后者的大脑受到的训练是不一样的,尤其在社交和学习能力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科学家发现,互联网虽然影响着所有年龄层的人群,但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数字原住民。

    (节选自加里?斯莫尔《网络化大脑:适应现代大脑的技术变革》)

    链接二:“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摆弄我的大脑,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我的大脑正在变化,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变得焦虑不安,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过去曾经甜美如蜜的阅读已变成一场战斗。”

    (节选自美国打桩专家尼古拉斯?卡尔《网络也有黑暗一面》)

    链接三: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说:“我们并非只被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影响。”网络所倡导的将“丰富”与“时效性”置于首位的新阅读方式,可能已经削弱了我们进行尝试阅读的能力。几百年前的印刷术,让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成为寻常之事,也让人们能坐下来静心阅读,而在线阅读时,我们只不过就是个“信息解码器”而已。我们对文句的诠释,尝试阅读时形成的丰富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弃我们而去。

    链接四:功能我们平时在网上进行的浅阅读相反,深阅读是一种渐渐被忽视的阅读行为。深阅读的消失将不利于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后代的智力和情感发展,也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这些作品只有经过阅读训练的人才能欣赏。近期研究已经证明,深阅读是一种慢速的、沉浸式的、有着丰富的感官细节和复杂的情感、精神体会的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与单纯的认字型的阅读完全不一样。虽然严格说来,深阅读的载体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纸质书,但印刷品的天然的限制对于深阅读体验却是十分有益的。比如,纸质书上是没有超链接的,这样读者就少了一些干扰——不用纠结是不是得点开链接,从而能保持全身心地沉浸在书中的文字里。

    1. (1)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古人学会了使用工具,现代人学会了使用网络,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B . 阅读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它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需要刻苦学习才行。 C . 网络时代所倡导的新阅读方式,可能使人难以坐下来静心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 D . 网络上的超链接模式,是纸质书上没有的,它会对读者的深阅读产生一些干扰。
    2. (2) 下列对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概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传统阅读可以锻炼人们的阅读速度;数字阅读可以锻炼人们的阅读耐性。 B . 传统阅读的内容都非常具有逻辑性;数字阅读的内容都非常具有跳跃性。 C . 传统阅读让人关注内容的深度;数字阅读让人关注内容的丰富和时效性。 D . 传统阅读使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数字阅读使人的线下交往能力减弱。
    3. (3)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被改变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已经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且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B . 不断扫视、浏览、搜寻、点击阅读,使过于关注丰富多样的信息而不能深入阅读。 C . 长时间地使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致使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D . 某些人或某些东西通过摆弄、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促使人们的大脑变化。
  • 8. (2018七上·鱼台期中)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问小题。

    故乡在远方

    ②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②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③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④   我不知道。

        ⑤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淳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⑥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⑦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当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⑧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⑨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⑩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⑪我究竟来自何方?

        ⑫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⑬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⑭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⑮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⑯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⑰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⑱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1. (1)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文章开头作者“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漂泊不定、浪迹天涯”,从而发出“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的疑问,正是这些疑问,使作者走上了对故乡探寻的心灵之旅。 B . 文中一共描绘了作者经历的四个故乡:祖籍广东新会、外婆家一江南小镇洛舍、出生地一杭州和献出青春岁月的北大荒。这些故乡中惟有北大荒给作者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C . 第(10)段作者主要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杭州的喜爱,但自十九岁离开后,作者渐渐感到这里不属于她,回家探亲有了“生人味”而显得格格不入。 D . 在文中作者将冰天雪地的寒冷的北大荒与温馨、湿润的杭州城进行鲜明的对比,主要目的是想表达自己年轻时曾对出生地杭州产生过强烈的思念之情。
    2. (2) 在写北大荒生活前,作者写了新会、洛舍、杭州三个故乡,请说说作者眼中这三个故乡的共同点。
    3. (3) 身在城市,作者为何时时想起那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4. (4) 作者笔下的“故乡”究竟指什么?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三、文言文阅读
  • 9. (2018七下·玄武期中)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康肃公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乙)

        孟源有自是名之病,先生屡责之。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工夫请正。源从旁曰:“此方是寻着源旧时家当。”先生曰:“尔病又发。”源色变,欲有所辨。先生曰:“尔病又发。此是汝一生大病根。”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有删改)

    【注释】①自是:自以为是。②日来工夫:近日来自己修身的情况。③正:指正。④寻着:达到。⑤家当:指修行的水平。

    1.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陈康肃公尧咨

      ②孟源有自是名之病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微颔之          当涉猎 B . 知射乎        女无所思 C . 但手熟          病又发 D . , 久而不去    先生屡责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②源色变,欲有所辨。

    4. (4) 陈尧咨和孟源两人性格有什么相同之处?
四、默写
  • 10. (2018七下·江城期中) 默写,根据上下句或提示填空。
    1. (1) 独坐幽篁里,。(王维《竹里馆》)
    2. (2) ,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3. (3) ,关山度若飞。,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 (4)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
    5. (5) 默写岑参的《逢入京使》。

五、诗歌鉴赏
  • 11. (2018七下·灌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1)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 (2) 请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六、综合题
  • 12. “中国梦·正能量”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告诉我们: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社区准备开展“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 (1) 【讲文明树新风·中国梦】“梦娃醒,太阳笑,中国梦,多美妙。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请从中选取一种文明礼仪或传统美德写一句广告语。
    2. (2) 【不畏艰难·奔梦】奔走路上,我们需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①写一句励志名言警句。

      示例:即使身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决不停止迸发。(张海迪)

      ②从你最喜欢的名著中选一位励志人物,概述其主要事迹和品格。

    3. (3) 【读书·劳动·圆梦】圆梦需要付出,请围绕“如何圆梦”补写上联。

      上联:

      下联:劳动创造财富实现梦想

七、写作题
  • 13. (2018七下·阳东期中) 请以《那一幕,让我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横线上可以填“难以忘怀”“懊悔不已”“难过”“感动”等词语。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文章中不许出现真实人名、地名、学校名,不得抄袭,要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抒发真情实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