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年江苏省盐城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更新时间:2017-03-31 浏览次数:820 类型:高考模拟
一、<b >语言文字运用</b>
  • 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仁川亚运会圆满谢幕,中国代表团实现了金牌数、奖牌数“双第一”的目标,起富强、文明的新中国形象。令人痛惜的是,三大球成绩糟糕。虽然这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但无论如何都辜负了国家多年来的经营。

    A . 树立  涉及  呕心沥血 B . 竖立  关涉  处心积虑 C . 树立  关涉  呕心沥血 D . 竖立  涉及  处心积虑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文学是艺术,它必须要有精神含量,要能净化心灵;优秀的文学作品除了能让人欣赏优美的文字、从故事中找到快乐之外,还能启迪、教育、引导人。 B .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记录了探索救国真理和强国之路,展示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与美好前景。 C . 本来是想帮你一把的,可是没想到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真是我当初始料未及的。 D . 巴基斯坦政府自从对塔利班采取强硬措施以来,包括西北边境省首府白沙瓦在内的许多城市已遭受了数十起爆炸袭击,造成逾百人死亡。
  • 3. 下列可作对联上联“万象更新新世纪”的下联是(    )

    A . 燕子翻飞一世春 B . 五羊献瑞瑞门庭 C . 五羊献瑞报佳音 D . 百鸟鸣春春盈门
  • 4. 下列学生习作中语句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 . 王教授寄来的拙作已经收到,真是精妙绝伦! B . 你的大恩大德,我无以言表。他日定到贵府,当面致谢。 C . 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 D . 听说贵公司运转困难,如需指点,我将不吝赐教。
  •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无需忧虑,因为                  !希望所有的人过了冬天,会更加有朝气。

    ①总有冰雪会去封锁长路

    ②虽然总有秋风会去收集落叶

    ③就让我们默默地享受甜蜜的等待吧

    ④但春天它从来没有错过向花容鸟语发出请柬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④③ C . ①②④③ D . ②①③④
二、<b >文言文阅读</b>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给季弟书
    魏禧
        辛卯月日,客粤二旬。每念吾弟介然不苟,颇以远大相期,圣人所谓“刚毅木讷”,庶几近之;但刚为美德,吾弟却于此成一“疏”字,生一“褊”字,又渐流一“傲”字。
        往时我之督弟甚严,近五六年,见弟立志操行,颇成片段。每欲长养吾弟一段勃然挺然之气,不忍过为折抑,又我每有优柔姑息之病,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 , 凡细故偶失,多为姑容,使弟不生疑忌,矢直无讳。坐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然我此等即是姑息,欲归为弟畅言。
        弟与人执事,亦颇竭忠,每乏周详之虑;临事时患难险阻都所不避,而不能为先事之计,以为大节无损。诸细行杂务,不留心无大害,然因此失事误人,因以失己者多有之。此则所谓疏也。疾恶如仇,辄形辞色;亲友有过,谏而不听,遂薄其人;人轻己者,拂然去之;行有纤毫不遂其志,则抑郁愤闷不能终朝。此诚褊衷,不可不化。其人庸流也,则以庸流轻之;其人下流也,则以下流绝之;岸然之气,不肯稍为人屈。遂因而不屑一世,凌铄侪辈。长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夫疏则败事,褊则邻于刻薄,傲则绝物而终为物绝:三者皆刚德之害。然皆自刚出之,倘能增美去害,则于古今人中当自造一诣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先儒以为“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吾弟之事父兄多恭谨,然婉容愉色抑何少也!岂其无乐爱耶?盖无学问以化其刚,岸然之气,欲下之而不能下也。弟行勉之矣!
    (选自《魏叔子文集》)
    1.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每念吾弟然不苟    介:耿直 B . 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    坐:因为 C . 谏而不听,遂其人    薄:接近 D . 有愉色者必有容    婉:和顺
    2. (2) 下列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远大相期    制府檄下,几捕系死 B . 往时我督弟甚严    句读不知 C . 欲归弟畅言    不足外人道也 D . 无乐爱耶     尔无忘乃父之志
    3.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

      ②长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

    4. (4) 在给弟弟的这封信中,作者认为与人相处应遵循哪几条准则?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三、<b >古诗词鉴赏</b>
  •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醉落魄•离京口作

    苏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1. (1) 请概述词人的情感发展过程。

    2. (2) 有人说这首词的上片可以“朦胧”一词概括,请从景和情两个角度加以赏析。

    3. (3) 酒醒后的情景,柳永的《雨霖铃》也描写过,试比较这首词的不同之处。

四、<b >名句名篇默写</b>
  • 8.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故不积跬步,。(荀子《劝学》)

    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杜牧《阿房宫赋》)

    , 化为狼与豺。(李白《蜀道难》)

    ④此情可待成追忆,。(李商隐《锦瑟》)

    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

    ,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⑦文章合为时而著,。(白居易《与元九书》)

    ⑧世事洞明皆学问,。(曹雪芹《红楼梦》)

五、<b >现代文阅读</b>
  • 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车窗外

    周国平

        ①小时候喜欢乘车,尤其是火车,占据一个靠窗的位置,扒在窗户旁看窗外的风景。这爱好至今未变。

        ②列车飞驰,窗外无物长驻,风景永远新鲜。

        ③其实,窗外掠过什么风景,这并不重要。我喜欢的是那种流动的感觉。景物是流动的,思绪也是流动的,两者融为一片,仿佛置身于流畅的梦境。

        ④当我望着窗外掠过的景物出神时,我的心灵的窗户也洞开了。许多似乎早已遗忘的往事,得而复失的感受,无暇顾及的思想,这时都不召自来,如同窗外的景物一样在心灵的窗户前掠过。于是我发现,平时我忙于种种所谓必要的工作,使得我的心灵的窗户有太多的时间是关闭着的,我的心灵的世界里还有太多的风景未被鉴赏。而此刻,这些平时遭到忽略的心灵景观在打开了的窗户前源源不断地闪现了。

        ⑤所以,我从来不觉得长途旅行无聊,或者毋宁说,我有点喜欢这一种无聊。在长途车上,我不感到必须有一个伴让我闲聊,或者必须有一种娱乐让我消遣。我甚至舍不得把时间花在读一本好书上,因为书什么时候都能读,白日梦却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⑥就因为贪图车窗前的这一份享受,凡出门旅行,我宁愿坐火车,不愿乘飞机。飞机太快地把我送到了目的地,使我来不及寂寞,因而来不及触发那种出神遐想的心境,我会因此感到像是未曾旅行一样。航行江海,我也宁愿搭乘普通轮船,久久站在甲板上,看波涛万古流涌,而不喜欢坐封闭型的豪华快艇。有一回,从上海到南通,我不幸误乘这种快艇,当别人心满意足地靠在舒适的软椅上看彩色录像时,我痛苦地盯着舱壁上那一个个窄小的密封窗口,真觉得自己仿佛遭到了囚禁。

        ⑦我明白,这些仅是我的个人癖性,或许还是过了时的癖性。现代人出门旅行讲究效率和舒适,最好能快速到把旅程缩减为零,舒适到如同住在自己家里。令我不解的是,既然如此,又何必出门旅行呢?如果把人生譬作长途旅行,那么,现代人搭乘的这趟列车就好像是由工作车厢和娱乐车厢组成的,而他们的惯常生活方式就是在工作车厢里拼命干活和挣钱,然后又在娱乐车厢里拼命享受和把钱花掉,如此交替往复,再没有工夫和心思看一眼车窗外的风景了。

        ⑧光阴蹉跎,世界喧嚣,我自己要警惕,在人生旅途上保持一份童趣和闲心是不容易的。如果哪一天我只是埋头于人生中的种种事务,不再有兴致扒在车窗旁看沿途的风光,倾听内心的音乐,那时候我就真正老了俗了,那样便辜负了人生这一趟美好的旅行。

    1. (1) 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 (2) 第五段里的“白日梦”在文中有何内涵?

    3. (3) 文章标题为“车窗外”,主要写乘车的爱好,但为何在第六段写航行江海之事?

    4. (4) 有人说周国平的作品是哲学家的思和艺术家的看,请从“哲学家的思和艺术家的看”两个角度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 10.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毁誉

    季羡林

        ①好誉而恶毁,人之常情,无可非议。

        ②古代豁达之人倡导把毁誉置之度外。我则另持异说,我主张把毁誉置之度内。置之度外,可能表示一个人心胸开阔,但是,我有点担心,这有可能表示一个人的糊涂。

        ③我主张对毁誉要加以细致的分析。首先要分清谁毁你、谁誉你、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由于什么原因。这些情况弄不清楚,只谈毁誉,至少是有点模糊。

        ④我记得在什么笔记上读到过一个故事。一个人最心爱的人,只有一只眼。于是他就觉得天下人(一只眼者除外)都多长了一只眼。这样的毁誉能靠得住吗?

        ⑤还有我们常常讲什么“党同伐异”,又讲什么“臭味相投”等等。这样的毁誉能相信吗?

        ⑥孔门贤人子路“闻过则喜”,古今传为美谈。我根本做不到,而且也不想做到,因为我要分析。是谁说的?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因为什么而说的?分析完了以后,再定“则喜”还是“则怒”。喜,我不会过头;怒,我也不会火冒十丈,怒发冲冠。孔子说:“野哉,由也!”大概子路是一个粗线条的人物,心里没有像我上面说的那些弯弯绕。

        ⑦我自己有一个颇为不寻常的经验。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某一位学者,过去对于他的存在,我一点都不知道,然而,他却同我结了怨。因为,我现在所占有的位置,他认为本来是应该属于他的。因此,他勃然对我心怀不满。我被蒙在鼓里,很久很久,最后才有人透了点风给我。我不知道,天下竟有这种事,只能一笑置之。不这样又能怎样呢?我想向他道歉,挖空心思,也找不出丝毫理由。

        ⑧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由于各人禀赋、生活环境等不同,各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等,都不会一样。比如吃饭,有人爱吃辣,有人爱吃咸,如此等等。又比如穿衣,有人爱红,有人爱绿,如此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话本来有点贬义,我们可以正用。每个人都会有友,也会有“非友”,我不用“敌”这个词儿,以免误会。友,难免有誉;非友,难免有毁。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抱上面所说的分析的态度,切不要笼而统之,一锅糊涂粥。

    (选自季羡林著《谈人生》,有删减)

    1. (1) 请简要说明第二段中“置之度内”的含义。

    2. (2) 第七段中,对于某学者的结怨,作者是“一笑置之”,这与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矛盾吗?请简要说明。

    3. (3)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六、<b >作文</b>
  • 11.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岁月悠悠,人世匆匆。回望我们的单向旅程,当初的理想是否还在延续,当初的誓言是否还在坚守,当初的承诺是否还在践行?反观静默的自然万象,风霜雨露阻断不了春草一如既往的破土而出,密布阴霾遮蔽不了太阳亘古不变的光芒普照……脚步匆匆的世人啊,能否从中收获人生顿悟?

  •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②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闲来无事,玩索大学问家之妙语,击节赞叹之余,心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喝酒与灌水岂不亦有三此境界试论之

    (节选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有删减)

    1. (1)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第二部分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

    2. (2) 《人间词话》是对中国传统诗话的传承和发展,北宋欧阳修就有一部随笔体诗话《》。

    3. (3) 下列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作者齐名的是(    )

      A . 欧阳修 B . 柳永 C . 苏轼 D . 晏殊
    4. (4) 文中画横线第一部分三句的语序应为 , 请简述理由

  • 13.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红楼梦》中的“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分别指的是宝玉和黛玉。 B . 《子夜》的命名蕴含深刻的寓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反映出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旧中国社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即将冲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坚决信心,“子夜”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 C . 《茶馆》的结尾“茶客甲”有一句话:“将!你完啦!”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清政府完了,清朝社会完了,这个时代灭亡了! D . 《家》中,觉新的两个弟弟都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有着先进的思想,是新时代青年的代表。 E . 《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是一个悲剧人物,因为赠予情人全部私蓄而被狂怒的父亲葛朗台剥夺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在她美好青春之时等来的却是发财归来而移情别恋的负心汉。
  • 14. 简答题

    1. (1) 美国艺术史家贝瑞孙认为,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品都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老人与海》就是这样的杰作。请以小说中的孩子为例,结合故事情节说明象征手法的运用。

    2. (2) 东汉许劭认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而罗贯中则认为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对此,你有何评论?

  • 1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小说知名,尤其是以武侠小说知名,自己是不是有点觉得未展所长,以末技得虚名,似不免略感怏怏?依我看则大可不必。阁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书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家,得什么国际大奖。然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相”,那就超人一筹了。好比不会武艺的痴公子段誉,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凌波微步”,就到处能“逃之夭夭”;而且有个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看不见,摸不着,弹指一挥间忽然有效,就能出其不意露上一手。这道理在《金刚经》《法华经》里并非唯一高妙思想,而移入武侠小说立刻产生“裂变、聚变”,威力无穷了。又如《侠客行》中的石破天,呆头呆脑,一片天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相成,最后以不识字超过了识字人,以不知道“我是谁”,超出了一切有“我”之人,尤其是那位大“我”发狂的大宗师白自在。这只是“无我”的一解。这一解在佛学中算不得什么最高深的了不起理论,不过是参禅的一个“话头”法门,但在小说中就是“超凡入圣”了。 阁下仿佛总想在小说中不讲而讲一点什么道理。这些见解未必“超凡”,但进入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就大大“脱俗”了。无言胜有言,不武胜武,愚而智,弱而强,似佛似道,所以能迈过前人难有后继,虽有败笔,仍卓然自成一家。前有梁羽生,后有古龙,俱写侠情,各有殊胜,然抒写人情佛理尚逊一筹。

    (选自金克木《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有删改)

    1. (1) 请简要概括文中段誉、石破天两个人物的共同特征。

    2. (2) 文中画线句中的“不讲而讲”指的是什么?

    3. (3) 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金庸有哪些评价?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