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年广西北流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17-03-24 浏览次数:1006 类型:高考模拟
一、<b >现代文阅读</b>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

        “车奴”“卡奴”……“奴”字头新词,几成文化现象;“裸婚”“裸活”……“裸”字头新词,展现另一个向度。从“奴”到“裸”,两级之间的过山车,启示我们思考:如何走出“心为物役”,告别“消费异化”?

        消费是现代社会满足人们生存所需的必要手段,也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催化剂。然而,如果把一切都消费化,搞消费崇拜,唯消费是从,甚至用物质填满心灵,就必然生出一种“庸俗的消费主义”。

        流风所布,消费就背离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本真价值,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琳琅满目的商品就像阿里巴巴的山洞,成为触发购买欲的引擎,个别人甚至要卖肾购新“苹果”。其实,拥有再多,也永远渴望货架上的下一个。超前、攀比、奢侈、炫耀的消费,让生活被消费裹挟,不仅无法在物质得失面前从容淡定,甚至会走上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对于个人而言,如何消费是一种自主选择,但如果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那就值得警惕。

        庸俗的消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拜物主义。手袋并非用来装东西,而是用来装腔调;手表也不仅用来显示时间,更是用来显示身份。在一些人眼里,对物质的消费和占有,成为能力的唯一标志、成功的最高象征、社会地位的集中体现、精神生活的不二依托。庸俗消费主义的狂欢,让人们沉浸在享乐主义的盛宴。从物质到精神,无物不可消费,无处不可出售,买卖关系成为存在方式,等价交换成为社会哲学。

        社会如若被这样庸俗的消费主义所席卷,在“消费优先”“物质至上”的步步紧逼之下,理想、信仰、道德难免步步退却。于是,有人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把情感当了筹码;有人上网炫耀“干爹牌”豪车,以尊严下了赌注;有人把职位官阶明码标价出售,用信念做了交易……蝇营狗苟成为“成功的正道”,不劳而获成为“幸福的捷径”,消费主义的流行病,极易导致荣辱观念颠倒、是非观念迷失,社会风尚也因此遭到侵蚀。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我们或许可以走进更丰盈的人生。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优渥生活条件帮助麻风病患者融入社会,冲出等价交换的牢笼,收获的是充实、快乐与感动这些无法用数字计算的财富。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社会或许可以走进更深沉的文明。“理性经济人”不再是对人性唯一的预设,物质财富也不再是对成功唯一的判定,多元的标准、多样的观念、多维的思考,消费行为才能远离“异化”的危机。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不是为了缅怀“理想主义的贫穷”,限制人们享受物质的快乐,重新回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迫时代。而是要警示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但不能沦入物欲的陷阱;经济社会发展,更不能陷进物质的泥淖。这是一个转型社会的心态涵养,也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价值回归。

    1. (1) 下列关于“消费异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庸俗的消费者为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消费背离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本真价值,消费很不理性。 B . 超前、攀比、奢侈、 炫耀的消费,让生活被消费所主宰,使人无法在物质得失面前从容淡定,甚至走上一条被外物奴役的道路。 C . “消费异化”与“理性经济人”是现代社会人们为生存所需而采取的两种必要的消费手段,但前者脱离了消费的本真价值。 D . 把对物质的消费和占有,视为能力的唯一标志、成功的最高象征、社会地位的集中体现、精神生活的寄托,是消费的异化。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消费是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并非限制人们享受物质生活的快乐。 B . 如果把一切都消费化,搞消费崇拜,唯消费是从,甚至用物质填满心灵,就必然生出一种“庸俗的消费主义”。 C . 不对人性作唯一预设,不把物质财富当做成功的唯一判定,多元的标准、观念、多维的思考,才能远离“消费异化”的危机。 D . 只要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我们就可以走进更丰盈的人生,社会就可以走进更深沉的文明,回归消费应有的价值。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车奴”“卡奴”与“裸婚”“ 裸活”就是这个时代的某些人被外物所役使,走上一条“通往奴役之路”的典型。 B . 作者所倡导的做“理性经济人”,就是提倡适当消费,理性消费,告别庸俗的消费,远离消费“异化”的危机。 C . 如何消费是一种自主选择,但如果让“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就值得警惕了。 D . 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不沦入物欲的陷阱,是一个转型社会的心态涵养,也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价值回归。
二、<b >古代诗文阅读</b>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B . 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C . 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D . 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出”是由京城至地方做官,与后文“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 B . “季秋”是指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 . 《春秋》是儒家典籍之一,与《诗》《书》《礼》《乐》合称为“五经”。 D . “再拜”是指拜两次,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表达敬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不是益州司马,证明了杜景俭劝阻房嗣业行为的正确,益州的百姓属吏为这件事还编了个顺口溜,称赞杜景俭。 B . “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从当时人们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景俭、徐有功的方式与来俊臣、侯思止的方式不同。 C . 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D . 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漏泄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

      ②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 (1) 诗的颔联是用何种手法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2. (2) 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词句是“。”

    ②《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者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两句是“。”

    ③《论语》中,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

三、<b >文学类文本阅读</b>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送羊

    李德霞

        我和母亲赶着羊群出村时,日头就要坠到西山背后了。

        下午,镇肉食站的王站长在我们村收了四十只羊,我们村在山旮旯里,拉羊的车进不来,王站长就想从我们村雇个人往山外送羊。送一只羊两毛钱,四十只就是八块钱。母亲好不容易争来这份差事,忙喊来刚刚放学的我,让我和她一块儿往山外送羊。

        路上,母亲对我说:“等把羊送到山外,挣了钱,妈就扯几尺布,给你缝个新书包。”我抿嘴笑,撵羊的劲头更足了。

        四十只羊挨挨挤挤,刷刷刷往山外走。出村不远,从对面的山坡上围过来一群羊。母亲担心两群羊混在一起,叫我盯紧点。原来,那群羊是母亲娘家村的,放羊人是母亲的六叔,我叫他六姥爷。隔老远,六姥爷就冲母亲打招呼:“是凤英啊,给肉食站送羊?”

        母亲说:“是啊是啊,六叔还没回?”

        六姥爷把羊群撵到一边,拎着羊铲踱过来,看着我们送的羊说:“凤英,叔跟你商量个事儿。”

        母亲笑笑:“六叔你说。”

        六姥爷把羊铲戳到地上说:“叔有十只羊,个头小,下的羔也少,想跟你送的羊调换几只。”

        母亲愣了,随即摇摇头说:“不行吧?叔你看,我送的羊人家都涂了抹子的呀。”

        六姥爷弯腰逮住一只羊,用手捏了捏羊背上的抹子,然后直起腰,从口袋里摸出个小铁盒,得意地说:“抹子是油漆的,叔也有。叔把羊涂上抹子就是,保准不会出事。嘿嘿。”

        母亲没辙了。想了半天,母亲又说:“叔,我送羊可是挣了人家钱的呀,咱咋能干这事?”

        “羊不是公家的吗?要是你自家的,叔提也不提。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

        母亲为难极了。六姥爷又说:“叔也不白求你。这样吧,调换一只,叔再给你两毛钱。”

        母亲的眼泪都快下来了。我想,是我给母亲解围的时候了。我抡起鞭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噼噼啪啪,一顿猛抽。羊群受了惊,你追我赶,蜂涌着朝前冲去。我和母亲紧撵着羊群,听不清六姥爷在背后嚷嚷什么。

        出了山外,天已黑透。十几里山路,走得我两腿酸软,肚子也咕咕叫起来。

        王站长早已等在村口,见我们到来,忙把我们领到村头的一个大院门口。门楼上吊一盏大汽灯,贼亮贼亮的。一辆拉羊车就停在一旁。王站长对母亲说:“大姐,你们娘俩先歇个脚,等我们装完羊,就给你钱。”母亲点点头,拉着我坐到旁边的一块石头上。

        几个村里人帮着往车上装羊。奇怪的是,每抓到一只羊,临上车前,王站长总要猫下腰,拿手电照照羊肚子,然后再送到车上去。我悄悄问母亲:“他照啥呢?”母亲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

        四十只羊就要装完了。母亲凑过去说:“王站长,你刚才照啥呢?”

        王站长不说话,提起一只羊腿让母亲看。母亲呆了。

        王站长说:“是这样的。去年,我也从山里收了几十只羊,也是雇人送到这里的,等回到食品站才发现,有一半的羊被人半道上调了包,大的换成小的,肥的换成瘦的……所以,下午在你们村收羊时,我除了在羊背上涂个抹子,还在羊肚子上加了个抹子……我这么做也是以防万一,并不针对大姐呀。”

        好悬啊。我和母亲相视一笑。

        王站长掏出十块钱说:“大姐拿着,这是你的工钱。过年我要是去你们村收羊的话,还雇你。”

        母亲掏遍口袋,只掏出一块钱。母亲尴尬地搓着手说:“我零钱不够,王站长就给八块吧。”

        王站长说:“不用找,拿着吧。多出的两块钱,送孩子吧。”

        母亲不安地说:“那咋成啊?”

        王站长伸手摸摸我的头:“小家伙,饿坏了吧?走,到屋里吃饭去!”

        母亲赶忙说:“不了不了,我们这就回去。”

        王站长不让,拉着我的手朝屋里走。饭是莜面鱼鱼,我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我那个香啊,一气吃下两大碗。

        往回走的路上,头顶是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

    (摘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8期)

    1. (1)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小说最后一段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又圆又大的月亮”是母亲美德的象征,也渲染了快乐的气氛,善良得到了最完美的回报,就连月亮都是又圆又大的。 B . 王站长是个气量狭小的人,装羊时,每装一只羊,都要拿手电看看羊肚子上的抹子,看半道上大羊是否被人换成小的,肥的是否换成瘦的。 C . 原来六姥爷过去一直多次以小易大,偷换过很多羊,他早已被王站长识破了,王站长为公的精明措施让人叹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D .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可信度。“我”是一位线索人物,故事情节通过“我”的叙述展开,使小说更加自然真切。 E . 小说涉及四个人物:母亲、我、王站长和六姥爷。六姥爷是中心人物,他给羊背加抹子衬托了王站长的精明;他提出给母亲加钱换羊,反衬了母亲的美德。
    2. (2) 在母亲“急得眼泪都快下来”的时候,“我”抡起鞭子赶走羊群这个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作品中的母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 (4) 请着眼于维护“公家”财产,从母亲、王站长、六姥爷三个不同角度分别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四、<b >实用类文本阅读</b>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三立的笑与泪

        曲艺界认为,是马三立真正将相声从撂地摆摊带进剧场殿堂的。相声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谁不学马三立谁不会说相声,谁刻意模仿马三立谁说不好相声。”这样的赞誉在同行之间实属难得,他被公认为“相声泰斗”。

        马三立的相声,情节荒诞,但并不离谱,使人觉得合情合理。他善于观察社会生活,注意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以其含蓄隽永、质朴自然、温文尔雅的艺术风格,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因此有行内人认为,直到马三立才真正形成了本色自然、冷面滑稽、外松内紧、有条不紊、表演细腻的“马派相声”。

        马三立出身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年纪轻轻就漂泊江湖,跟评书艺人学会说书,最拿手的是《水浒》,娶妻生子后进北京城安了家。他在什样杂耍门中颇有声望,交游甚多,其中包括相声前辈春长隆、恩绪。这两位见多识广,又有才气,所说的相声趋向雅而不俗。马诚方让儿子马德禄拜在他们门下学艺,再传至马三立兄弟。

        因深知做艺人的艰辛,父兄一直竭尽全力供马三立读书。但最终因家境窘迫,1930年,马三立迫不得已子承父业,入了相声一行,走街串巷,尝尽了江湖险恶。

        虽然生活艰难,但马三立在相声创作上却从没有丢掉过自己的风格和格调。他早年表演的传统相声,主要是最见演员功力的“贯口”活儿与“文哏”段子。中年之后,在表演对口相声的同时,马先生也善演单口相声,并且常能使所演节目给观众带来“余音绕梁”的美感。

        据不完全统计,他演出过传统相声两百多段,创作、改编并演出新相声六七十段;同时,他还创作有两百多个相声小段。他一生都扎根市井大众,评说的是家长里短,刻画的是街坊四邻,对小人物的演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作品以讽刺见长,超越了对一事一物表面现象的关注,更注重于对人性的反思与揭露。

        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前,说相声属于“下九流”,是被人看不起的职业,但马三立却一直秉承老艺人敬师敬业、自珍自重的态度,对于相声也抱有一种敬畏的心理。他毕生都记得“门长”裕德隆的训话:学艺不是儿戏;干一行,敬一行,爱一行;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多学多看多想多练,明白相声的道理;上台兢兢业业,下台沉稳自重,不贫不贱,不奸不懒,守礼守节守义。

        在马三立看来,相声就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的9年里,他满腔热情地改编表演新相声。1952年,他主动申请参加赴朝慰问团,回国后加入天津广播曲艺团,致力于相声的整旧创新,后转到天津市曲艺团,还当上了副团长。

        但直爽的性格,又让他吃了苦头。1958年9月,“反右”运动卷土重来。电台共有500余名职工,先是揪出了4名“右派”,有关部门嫌“太少了”,又分下11个指标来。领导们为难了,重又打起精神在剩余人员中查找,直到确定马三立。从1958年秋天当上“右派”到1977年秋返回市曲艺团,19年间马三立只说了3年相声,其余则是长达11年的下放劳动和5年“关牛棚”做杂役的生涯。

        1961年3月16日,天津东郊军粮农场,马三立已经下放到此劳动两年了。当晚农场开大会,领导突然宣布马三立是“摘帽右派”了,可以返回原单位重操旧业,他当场落泪。

        1999年4月,“马三立老人院”正式落成,在他的晚年生活中,除了大量的慰问演出之外,他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扑在了这上面,亲自安排医疗、伙食等事务,还常常到各个房间,与老伙伴们说笑聊天。

    2003年,这位最会讲笑话的老爷子走了。他在遗嘱中说:“我毕生只想把笑留给人民。”

    (选自《国家人文历史》,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马三立把为观众演出看成是天大的事,为此他一生都把观众视为衣食父母。他常说:“人家买票看我们的表演是对我们的抬爱,他们懂相声、爱相声,我们不能骗观众。”(选自《文史春秋•相声泰斗马三立》)②和马老谈话,丝毫感觉不出他有一丁点名人的架子。他朴实、谦虚,句句大实话,有时拿自己解嘲,却毫无哗众取宠之处。(选自《马三立:动、静、学、乐》)

    1.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相声界对马三立的赞誉表明马三立的相声艺术代表着相声的高度,不学就不能知道相声的真正特点,而模仿是不能超越马三立的相声成就的。 B . 马三立学相声是受生活所迫,在马三立的父亲和兄长看来,当时的相声太过俗气,是“下九流”,说相声是根本没有任何出路的。 C . “门长”的话是教育马三立要热爱、尊重相声,让他知道说相声可以拿自己解嘲,但不能哗众取宠,不能因别人看不起自己就忘记艺术的严肃性。 D . 新中国成立后的9年间是马三立在相声方面收获最多的几年,但随后的日子却显得很艰难,比如在“反右”中被打成“右派”后他就很少说相声了。 E . “我毕生只想把笑留给人民”是马三立毕生致力于相声事业的写照,表现了马三立对待相声的虔诚态度,体现了他为相声而活的崇高境界及其对观众的尊重和奉献。
    2. (2) 马三立在相声创作上注重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 (3) 文章以“马三立的笑与泪”为题的好处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马三立被人们称为“相声泰斗”,他的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五、<b >语言文字运用</b>
  • 7.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为背景,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时至今日,很多60后对那段不平凡的岁月还_________

    ②映入历史。他的深情、执著、聪慧以及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令人_________ , 回味绵长。

    ③每一次返校的清晨,母亲总是为我收拾行李,为我准备早餐,送我到车站。现在想来还_________ , 眼睛不自觉地总是湿湿的。

    A . 历历在目   念念不忘   记忆犹新 B . 念念不忘   记忆犹新   历历在目 C . 记忆犹新   历历在目   念念不忘 D . 记忆犹新   念念不忘   历历在目
  • 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对孙杨的处理决定:孙杨被暂时取消参加国内外一切比赛,暂不参加国家游泳队集训,不代表国家游泳队参加任何社会活动。 B . 2015年女排世界杯最后一轮,中国女排击败日本,时隔12年重返世界之巅,这是女排历史上第四次继1981年、1985年、2003年后获得世界杯冠军。 C . 《花千骨》是湖南卫视热播的古装玄幻仙侠剧,内容紧紧围绕“你到底心里有没有我”的主题展开,讲述的是少女花千骨与白子画的纯情爱恋故事。 D . 透过恢宏壮阔的阅兵仪式,人们忆起过去的老战士们,也似乎目睹到当年战火纷飞声,深刻理解了和平的不易。
  • 9.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网上疯传许多“反手摸肚脐”的照片,这个动作是将自己的一只手放在背后,并绕过后腰,用同一只手的食指、中指摸肚脐,还有一种说法称,“有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女孩子反手能摸到肚脐眼的身材就是好身材,如果摸不到,就要减肥。”但是专家医师们就坚决反对,并明确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 并不是因身体的关系。

    A . 靠“扭曲”身体才达成的动作,反手摸肚脐的必须使用到肩骨、筋、胳膊及手腕 B . 靠“扭曲”身体才达成的动作,反手摸肚脐的动作必须使用到肩骨、筋、胳膊及手腕 C . 反手摸肚脐的动作必须使用到肩骨、筋、胳膊及手腕,是靠“扭曲”身体才达成的动作 D . 反手摸肚脐必须使用到肩骨、筋、胳膊及手腕的动作,达成靠“扭曲”身体
  • 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欧洲、北美有良好的读书风气,他们的习惯是不说闲话只读书。我们相反,。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道德风气的反映。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满了浮躁气,;走捷径、取巧的人多了。此情况下,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尤为重要。

  • 11. 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根据其中反映的情况,回答下面的问题(不得出现数字)。

    表一

    某大学寝室成员关系调查

    非常融洽

    比较融洽

    不好也不坏

    不太融洽

    非常糟糕

    26.43%

    56.07%

    14.64%

    1.43%

    1.43%

    表二

    影响寝室成员关系原因

    心理因素

    家庭背景

    生活习惯

    情感因素

    个人价值观

    26.47%

    5.75%

    21.92%

    16.19%

    29.67%

    1. (1) 请根据表一,概括该大学寝室成员相处情况。

    2. (2) 请根据表二,给即将迈入大学开始寝室生活的同学们提供两条建议。(不超过50字)

六、<b >写作</b>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神童”魏永康,2岁认识千字,4岁基本学完初中阶段课程,8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以高分考入某重点大学,17岁又考中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博硕连读。进入研究所之后,一直陪读的母亲放弃了陪读。但脱离母亲,该生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最终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这也让他失去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神童”光彩尽失之时,高中还给他喂饭的母亲,指着中科院的大楼,让儿子跳楼,还指着旁边车水马龙的道路,让儿子去被车撞死。

        这个现代版的“伤仲永”的故事在网友中引起热议:有人认为可怜天下父母心,有人说教育不能只看重成绩……而魏永康的母亲则忏悔道:“我心想,他将来长大离开我,人这么聪明,很快能学会的,不晓得他已经形成了习惯,改不过来了……是我的错。”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