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滨州市三校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更新时间:2017-03-06 浏览次数:756 类型:月考试卷
一、<b >选择题</b>
  • 1. 14﹣16世纪,世界发生剧变,西欧进入了“人被发现”“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对这个时代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剧变是指封建社会渐趋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②达•芬奇和哥伦布都生活在世界发生剧变的时期

    ③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于“世界被发现”的时候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2. 1770﹣1780年间,美洲是整个欧洲的注意力中心……政治思想不仅仅由欧洲向美洲传播,也发生了反向的交流;大西洋彼岸的事件也影响了欧洲人,使他们希望改革甚至废除君主制。下面示意图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 . B . C . D .
  • 3. (2016九上·苏州期中) 200多年前,从一个岛国开始,曾经发生过一场完全不同的革命,这场革命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而是通过和平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启这场“革命”的发明是(  )

    A . 珍妮机 B . 蒸汽机 C . 火车 D . 汽车
  • 4.

    如图是“三角贸易”示意图,它是人类历史上悲惨耻辱的一页.对“三角贸易”理解正确的是(    )

    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造成了非洲长期的落后

    ③给美洲提供了大批劳动力

    ④最先进行“三角贸易”的是英国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5.

    如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实践的示意图,图中的空白处应该是(    )

    A . 英国宪章运动 B . 法国大革命 C . 巴黎公社成立 D . 《共产党宣言》发表
  • 6. (2016九上·江都期中) 亚历山大二世在俄国国务会议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说:“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这就注定这场改革(  )

    A . 成为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B . 没有任何成效 C . 废除了农奴制 D .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 7. 有关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 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 . 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 C . 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D . 都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 8. 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受到世界瞩目最早是在(    )

    A . 蒸汽机出现后 B . 内燃机出现后 C . 核电技术出现后 D . 超导技术出现后
  • 9.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在新技术发明和应用方面走在其它国家前面的是(    )

    A . 英国和法国 B . 德国和美国 C . 俄国和日本 D . 英国和德国
  • 10. (2016九上·苏州期中) 英国学者安德鲁•波特说:“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那将是世界大国命运的又一次兴衰消长。”引起 “又一次兴衰消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B . 经济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C . 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D .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11. (2016·娄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其全部对外投资.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

    A . 解除了欧洲对殖民地的控制 B . 削弱了欧洲的经济实力 C . 造成了欧洲的政治危机 D . 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 12. (2016九上·雅安期末) “苹果落地”、“蒸汽冲开壶盖”等常见现象,引发了科学家的思考并促成了科学发现的问世。这两位科学家分别是(  )

    A . 牛顿、爱迪生 B . 瓦特、爱因斯坦 C . 牛顿、瓦特 D . 瓦特、爱迪生
  • 13. 如表所示表格内容反映了苏俄(联)粮食产量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表

    时间(年)

    1921

    1923

    1925

    粮食产量(亿普特)

    23.13

    34.55

    44.24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 . 农业集体化 C . 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D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14. 关于斯大林模式,叙述错误的是(    )

    A .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 B . 不适合苏联的国情,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C . 指导了苏联的工业化,为日后的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D .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它的形成
  • 15. 凯恩斯在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说:“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下列有关这个“体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根据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而建立 B . 无法根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C . 顾及到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D . 建立了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新秩序
  • 16. 1935年到1942年,美国“工程进展署”花费了130亿多美元修建众多公共工程,具体项目见下表。据此判断其主要目的(    ) 

    公共建筑

    新道路

    新桥梁

    新机场

    地下水道

    12.2万幢

    66.4万英里

    7.7万座

    285个

    2.4万英里

    A . 复兴工业生产 B . 推广科技成果 C . 缓解就业压力 D . 废除私有制度
  • 17. 法西斯势力在德国迅速发展并成为德国最大的政党,其深刻的经济根源是(    )

    A .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B . 20年代德国对外赔款 C . 20年代世界经济的繁荣 D . 1932﹣1936年德国经济发展迅速
  •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下列与二战有关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斯大林格勒战役   ②德国进攻波兰    ③日本偷袭珍珠港    ④攻克柏林战役

    A . ②③①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③②①④
  • 19. 20世纪,世界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比较两次世界大战,最接近的是(    )

    A . 爆发原因 B . 战争性质 C . 战场范围 D . 参战国家
  • 20. 二战后初期,世界呈现出“不战不和”的“冷战”局面。“冷战”时代开始的标志是(    )

    A .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 . 邱吉尔的“铁幕演说” C .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D .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 21. 我们有一句常用的歇后语:太平洋警察──管得宽。那么,现在世界上充当“世界警察”的国家是(    )

    A . 英国 B . 日本 C . 美国 D . 德国
  • 22. 20世纪50-6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是(    )

    A . 个人崇拜风气依然盛行 B . 美苏冷战对峙使苏联陷入困境 C . 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D . 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 2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riben政府把义务教育的时间从6年延长到了9年,免费为中小学生提供餐点和教科书,每年拨出国民生产总值的6%作为教育经费,这一比例大大高于其他国家。这说明riben(    )

    A . 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B .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 寻求美国大力支持 D . 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
  • 24. 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不仅使非洲国家失去了经济资源,也失去了政治尊严.非洲国家为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平等,找回“政治尊严”的史实是(    )

    A . 印度独立 B . 纳米比亚独立 C . 古巴建立革命政府 D .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二、<b >非选择题</b>
  • 25. 探究大国崛起的原因、方式、影响,有助于认识大国发展的规律。

    1. (1) 【制度创新】政治、经济制度的创新是一个国家良性崛起的动力。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英、美两国制度创新比较表。

      方面

      代表性法律文献

      创新之处

      政治制度

      1689年英国颁布《①》

      ②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

      经济制度

      20世纪30年代美国颁布《③》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①《》②《》③

    2. (2) 【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有力保障,战争与和平是促进国家统一的基本方式。

      1858年6月,还是国会议员的林肯说:“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这说出了美国当时面临的什么重大问题?针对美国当时面临的问题,他们是如何解决的?

    3. (3) 【大国影响】19世纪中期,英国凭借机器的力量,成为“世界工厂”,逐步形成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主导世界的局面;后来居上的美国在20世纪大半时间主导全球;随着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目前世界正处于“群雄竞起的时代”。

      大国的发展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群雄竞起的时代”,反映了大国发展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 (4) 【大国之谜】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列宁说:“当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后,我们则必须改变。”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大国崛起》

      面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在经济政策方面各自做了怎样的调整?这些调整有何共同的积极作用?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斯福高度赞扬苏联军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把发生在苏联的一次胜利称为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也曾盛赞美英两国一起完成的一次计划周密、规模宏大的登陆战役。有数据表明,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英美向苏联支援战机18303架,坦克.3万多辆,反坦克炮5800多门等。

    材料二:战争(二战)临近结束,这种由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战后的国家利益越来越想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也因内部不和走向分裂,并在两三年内便为时常像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取代。

    材料三:17﹣20世纪,欧洲先后发生过多次战争,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它毁坏了欧洲国家的力量和文化成果,危及人们的自由和生命。因此,欧洲的理想主义者纷纷提出各种统一欧洲的方案,以便谋求欧洲的和平和发展。

    材料四: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大会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人类社会的共同战略,要求通过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 (1) 材料一中罗斯福和斯大林所评价的是哪两次战役?并根据材料一指出苏、美、英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及你所学,说出两例“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也因内部不和走向分裂,并在两三年内便为时常像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取代。”的史实及这一格局解体的标志。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欧洲理想主义者提出统一欧洲方案的原因。哪一组织的成立标志着欧洲开始走向联合?

    4. (4) 以史为鉴,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认为人类怎样才能赢得自己的美好未来?

  • 27.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工业化时代,世界领导国必须是拥有海上霸权的国家……19世纪的世界领导者是英国,在英国达到鼎盛时期的1860年前后,其现代化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世界的40%~50%,欧洲的55%~60%……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它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

    材料二: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19世纪末,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首位……从现在起直到2030年或2050年,美国将是惟一的世界领导国,这是毫无疑问的。

    材料三:战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1940年的2270亿美元上升到1945年的3550亿美元。到1945年,美国占有西方世界工业生产的53.4%、外贸的32.4%,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请回答:

    1. (1) 怎样理解材料一中“在工业化时代,世界领导国必须是拥有海上霸权的国家”?分析英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原因。(政治、经济上)

    2. (2) 材料二中,美国的两次战争对美国的发展有什么共同的作用?在南北战争中,北方军队扭转战局的关键措施是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请举出一例美国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创造。

    3. (3) 战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 28. 近代以来,俄、日、美等国都曾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通过改革,这些国家的社会问题都不同程度上得到解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兹依照本法令……所指示的办法,将用以束缚定居在地主领地上的农民和家务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废除农奴法令》摘录

    材料二: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连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1870年,这个国家有了第一台纺纱机。──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农业。──《关于新经济政策问题的决议草案》

    材料四:我相信,当此危急存亡之秋,你们一定能够对领导再次给予那种支持。──《罗斯福就职演说(节录)》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的“法令”是由哪位沙皇颁布的?依据材料概括该法令的核心内容。

    2. (2) 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哪一次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与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这次改革后,日本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3) 材料三中的“新经济政策”是由谁领导实施的?材料认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 (4) 哪一历史事件引发了材料四中的“危急存亡”?为了挽救“危急”,罗斯福颁布了哪一法律加强对工业的调整?该法律体现了罗斯福新政怎样的特点?

    5. (5) 综上所述,这些改革有何共同的积极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