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民版必修二历史综合测试试卷(七)

更新时间:2018-09-30 浏览次数:281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单选题</b>
  • 1. “形势户”为有田产有势力的人,这部分人很容易利用手中的权力偷逃税赋。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太祖诏令“诸州府并置形势版簿,令通判专掌其租税”。形势版簿单独设置,专人主管。南宋时改为用红笔在税租薄中特别加注“形势”二字以作区别。这可以用来佐证宋代(    )
    A . 通判以征收税租为主要职责 B . 大地产制发达 C .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濒于解体 D . 田庄经济兴起
  • 2. 唐朝人陆羽在他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 陆羽十分推崇越窑的青瓷 B . 唐朝已经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C . 瓷器是饮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D . 唐朝的瓷器种类很多,包括青花瓷,珐琅彩等
  • 3. 电视剧《乔家大院》反映晋商文化的显著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晋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晋商渐趋衰落”。由此可以推断,晋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    )
    A . 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B . 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C . 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 D . 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结合
  • 4.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早可能出现在(    )


    自耕农、地主

    佃农

    工场主、雇工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 . 汉代成都地区 B . 唐代关中地区 C . 明代苏州地区 D . 清代的洛阳地区
  • 5. “‘公和永’……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产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由材料可知,公和永缫丝厂出现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 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B . 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 C . 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D . 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 6. 荣氏企业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企业。1912年后,荣氏企业看准了面粉、棉纱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同时抓质量、创名牌。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国内“抵制日货爱用国货”更是推动了荣氏企业产品迅速占领市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促成荣氏企业在这一时期发展的因素有(    )

    ①一战对战略物资的需求    ②国民政府大力支持

    ③企业自身管理有方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②③④
  • 7. (2017·顺德模拟) 1937年,国民政府制订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截止到1937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600余吨。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拟定了《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迁往滇、川等地。由此可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中国工业多数集中在东南沿海 B . 工业内迁是为了支持长期抗战 C . 内迁企业在国统区有较快发展 D . 内迁企业为西部开发作出贡献
  • 8. 下表是中共中央为1962年制定的粮棉产量指标。其数据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建设中(    )

    会议

    粮食产量指标

    棉花产量指标

    1956年中共八大

    2500亿公斤

    4800万担

    1958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7500亿公斤

    15000万担

    A . 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 B . 出现大跃进运动 C . 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D . 实施“一五”计划
  • 9. 经济结构变化图反映的是(    )

    A . 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B . 英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C . 我国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 D .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 10. 据媒体报道,2010年5月开始,我国CPI指数屡创新高,老百姓对通货膨胀的感受真真切切。改革开放之后,在此次通胀之前,中国发生过三次通货膨胀,第三次通货膨胀出现在1992—1994年,其物价上涨率一度高达21%。与第三次通货膨胀相关度最高的历史事件是(    )
    A . 两极格局的瓦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B . 美国“新经济”的影响 C . 过去发放票证、限额供应的商品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定价 D .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而采取了贸易自由化的政策
  • 11.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www.m1905.com/。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
    A . 这一年电影诞生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B . 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C . 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D . 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 12. 五百多年前,欧洲一批航海家开始了冒险的开辟新航路,而今天美洲越来越多的足球运动员带着梦想踏上欧洲的联赛赛场,他们登陆首选的落脚点是西班牙足球甲纪联赛(简称西甲),那么从历史渊源上看,主要是因为(    )
    A . 西班牙联赛水平高,同时上缴税费额度最低,使自身特长和收入得到最大体现 B . 西班牙一直都尊重美洲国家的民族独立与主权完整,赢得美洲人的好感与向往 C .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至今,两地形成共性语言、信仰等,登陆西甲可以减少很多的障碍 D . 西班牙距离美洲最近,同时西班牙又是古代足球的发源地,登陆西甲是最大的荣耀
  • 13. (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业是制造业和商业的基础,是国家获得财富的基础和保障。农业应满足殖民地粮仓的需要,农业要尽可能多生产农产品以出口带来财富,避免因为进口粮食而造成财富的流失。该观点旨在说明英属北美殖民地(    )
    A . 农业是工业的基础 B . 应生产大量农产品 C . 限制农产品的出口 D . 应该推行重商主义
  • 14. 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占269万公顷共耕地和公有地。英国此时大规模圈占土地的原因有(    )

    ①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场对谷物、肉类的需求量增加

    ②工业革命使城市人口猛增,农产品的需求量扩大

    ③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使用使农业生产利润的提高

    ④资产阶级为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打击贵族地主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③ D . ①②
  • 15. 1900年世博会在法国巴黎举行,筹办此次世博会的法国工业部长儒尔·罗什曾感叹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距离变得越来越短,邻居也就越来越近,因此了解自己的邻居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一个人对周围的邻居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他将面临危险。”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当时的法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B . 以法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已经形成 C . 世界变小使得国与国之间都成为邻居 D . 法国可能对德国的迅速崛起存有戒心
  • 16. 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威尔逊先后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对40多家公司提起诉讼。牛肉托拉斯、石油托拉斯和烟草托拉斯在司法部的起诉之下被迫解散,政府通过宪法对垄断进行限制的原则也由此被确立起来。有学者认为这场被称之为“进步运动”的改革“平衡了资本主义的效率与社会主义的公平这两大制度功能”。上述材料表明(    )
    A . 美国政府行政权力的增强干扰司法独立 B . 社会主义制度深刻影响了资本主义制度 C . 资本主义制度调节有利于美国社会发展 D . 工业化的实现推动了美国的民主化进程
  • 17. 下图为20世纪下半叶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 . a-b阶段美国经济下滑明显,主要是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B . b-c阶段美国经济平稳增长,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C . c-d阶段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下降明显,失去了超级大国地位 D . d-e阶段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缓慢上升,得益于新经济的增长
  • 18. (2015高二上·长安期末) 吉福德·平肖第三次在《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中指出:“先进国家生产的产品价值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从蓝领工人的劳动及从资本物中得来,而主要是从设想和创新中得到。”能典型地体现这一观念的是(    )

    A . 斯大林经济模式 B . 苏联新经济政策 C . 罗斯福新政模式 D . 美国的“新经济”
  • 19.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居高不下。1979年担任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实行以国退民进为特征的经济自由化,大幅降低纳税人和企业的税负,压缩那些奖懒罚勤的福利政策、削减政府的公共开支。撒切尔夫人的药方成效显著,英国经济社会也重新获得了活力。由此可知(    )
    A . 撒切尔夫人进一步加大了政府干预与管制 B . 撒切尔夫人主张用政府主导取代自由竞争 C . 撒切尔夫人让企业服从权力而非服从市场 D . 撒切尔夫人的药方是限制政府,归还自由
  • 20.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优秀小说。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以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认识到新经济政策(    )
    A . 是利用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B . 是国内战争时期战胜敌人的一种手段 C . 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而曾遭反对 D . 是解除国内政治危机的途径
  • 21. 布哈林1928年写道:“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他认为苏联(    )
    A . 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 . 工业化建设要遵循规律 C . 经济建设应强化资本积累 D . 商品供求关系已经失衡
  • 22. 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总结说,(苏共)垄断了资源和经济利益,使得社会经济生活缺乏活力,大量资源被用于军事工业,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对苏共的不满日益增加。而在苏联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往往会把对既得利益集团腐败专制的不满情绪转化为民族矛盾,一旦累积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就将导致民族动乱、国家分裂。他的这些言论(    )
    A . 深刻地揭露斯大林体制的严重弊端 B . 促成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的实施 C . 导致苏共威信下降,引发思想混乱 D . 严重助长了苏联国内的民族分离主义倾向
  • 23. 据报道,“几乎所有的新兴国家都优先选择……由美元、欧元和日元组成的基准性货币篮子,不过,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近年来……这三大货币之间的波动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力,并且毫无规律。很多人开始怀念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厌恶自由浮动时代的黑暗。”对这种“怀念”情感理解正确的是(    )
    A . 要求规范世界货币金融秩序 B . 希望强化美元对世界的作用 C . 要求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D . 主张提高欧元的世界影响力
  • 24. 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但最近的20年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突发事件,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对此理解最全面的是(    )
    A . 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B . 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是和平主要因素 C . 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D . 最和平指“冷战”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二、<b >非选择题</b>
  •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代学者李长莉在对近代国内外的货品质量进行全面研究后总结道:洋货高档精致,价格偏高,国货低档粗糙因而价格低廉。使用洋货还是国货就成为区分上下阶层和贫富的一种外在标志,洋货成为高档时尚流行和品质的符号和标志。随着国货运动的日益深入,一批国货品牌迅速崛起,质量有很大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可以与垄断中国市场的洋货相匹敌,如荣氏企业的“兵船牌”面粉、大生毛纺厂的“魁星牌”棉纱等。

    材料二: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抵制洋货运动,是从1904年开始的为反对美国虐待华工、华侨而开展的抵制美货运动。1915年反对北洋政府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引发了抵制日货运动。五四期间,北京学生示威游行,打出了“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口号,得到了工商界的积极响应,迅速扩及全国31个城市和地区。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全国进行了抵制日货、英货的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又进行了抵制日货的斗争。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洋货与国货质量上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
    2. (2)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抵制洋货运动的特点,简要指出近代史上的抵制洋货运动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
    3. (3) 对比今昔中国百年之发展史,在对待洋货问题上,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表达民族情结?
  • 26. 危机,危中有机,危机,不是一味的贬义,危和机是对立又并存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因之而源源不断地泻入、渗开。这是一种既富于贪婪的侵略性,又充满进取精神和生命力的东西。它们在旧社会的肌体里沉淀、发芽、生根、膨胀。于是二千年来的清一色变成了斑斑驳驳的杂色。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经济萧条不仅使资本主义经济沦为废墟,还使西方自由民主制度陷于防御地位,并使人们对它将来是否能存在下去产生了怀疑。

    ——美国历史学家梅尔文·杜博夫斯基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罗斯福

    战争爆发后,美国经济被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之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经济出现战时繁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激增,从1939年的910亿美元增加到1949年的2136亿美元。1943年,失业现象基本消失。

    ——人民版必修二P118

    材料三: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大事年表

    年份

    事件

    1929年

    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专门设立外国咨询局,负责引导引进技术工作;10月签订70个外国技术援助协议

    1930年

    联共(布)十六大通过:“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的决议

    1931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

    1932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外国专家近2000人,技术人员10000多人;共派遣2000多人次出国考察、学习,购买外国技术书刊

    1933年

    苏联和美国正式建交;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币;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协议”124个

    1934年

    苏联加入国际联盟

    1935年

    苏联与法国建交,出现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下半叶,“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的不平等条约有哪些(写两个即可)?用一句话概括这些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的危害?在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同时,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城乡社会孕育着哪些新机?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经济大危机对美国国内的政治和经济造成怎样的破坏?面对大危机的破坏,美国如何危中求机,走出经济大危机的?
    3. (3) 根据材料三回答,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苏联如何抓住机遇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9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年之久,霍乱连续18年侵袭美国。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977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

    ——(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人对“传染”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传染病肆虐的原因及人类战胜天花的条件。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