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届广东省顺德区高三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

更新时间:2017-03-23 浏览次数:384 类型:高考模拟
一、<b >单选题</b>
  • 1. (2017高三上·鄂尔多斯月考) 面对社会疾病,孔子从不向神灵祷告。他主张“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君子言有物,行有格,此以生不可夺志,死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由此可见,孔子(   )

    A . 拒绝祷告是由于他不相信鬼神存在 B . 主张尊敬神灵的同时尽量保持距离 C . 认为用实际行动更能推动社会进步 D . 明确否认神灵祷告对社会的推动性
  • 2. (2017高三上·鄂尔多斯月考) 学者张国刚认为,刘邦在打天下过程中,有两类帮手,一类是“职业经理人”,比如萧何、张良,此类人战后论功行赏,出任各种职务;第二类是大小“股东”,他们分封为诸侯王。刘邦只是这些诸侯王推举的“董事长”。下列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

    A . 汉初郡国并行制是顺势而为 B . 刘邦分封诸侯符合历史潮流 C . 汉高祖未实现皇权高度集中 D . 两类帮手推动田庄经济产生
  • 3.

    根据史书记载进行统计发现,唐朝830名进士的分布来源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唐代科举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科举制是对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继承 B . 士族子弟的传统文化优势并未逐渐消失 C . 科举制对整个乡村教育的影响微乎其微 D . 容易滋生官本位之风不利社会整体发展
  • 4. 有学者研究发现,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原为中央(台、省)的临时派出机构,后罢。金代初年曾置行尚书省于汴京。这些行省前期只理民政,不理军事,后期因内忧外患不断,则兼理民、军政,实际成了地方一级政区。这表明(    )

    A . 魏晋行台的职能与汉代刺史类同 B . 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历史传承性 C . 中国的行省制度形成于魏晋时期 D . 行省在历史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权
  • 5.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住处商谈贸易问题。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 . 英使臣企图占据商贸主导地位 B . 中英两国外交礼仪存在着差异 C . 清廷官员“天朝上国”的心态 D .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国力强盛
  • 6. 下表是1912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的简况。它可以用来说明(    )

    学校

    地点

    特色

    中央女校

    北京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神州女学

    上海

    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法政学堂

    上海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

    A . 当时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B . 妇女成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 C . 开办各类女校提高了女性政治地位 D . 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开始得到发展
  • 7. 1937年,国民政府制订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截止到1937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600余吨。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拟定了《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迁往滇、川等地。由此可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中国工业多数集中在东南沿海 B . 工业内迁是为了支持长期抗战 C . 内迁企业在国统区有较快发展 D . 内迁企业为西部开发作出贡献
  • 8.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表示,中国在G20杭州峰会向世界展示出卓越领导力。他非常感谢中国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为本次峰会的核心议题之一。他还盛赞中国与美国在气候领域展开的重要合作。材料表明(    )

    A . 峰会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全球化进程 B . 中国正在变成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 C . 中美之间的利益重合大于利益竞争 D . G20是联合国领导的政治经济组织
  • 9. 公元前415年春,雅典召开公民大会讨论远征西西里,最后作出决定,坚持继续任命极力反对远征的尼西阿斯为远征军三位指挥之一。在后来远征战事中,有渎神嫌疑的三位指挥官之一亚西比德被召回审讯。三位指挥官观点各异,甚至对立,最终导致大约4万名士兵组成的这支远征军,全军覆没。此事主要反映了(    )

    A . 民主对军事的影响弊大于利 B . 直接民主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C . 民众法庭对大会形成了监督 D . 公民大会应该吸收士兵参政
  • 10. (2017高三上·鄂尔多斯月考)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 随着交流加深西方逐渐改变对东方的认识 B . 中国因固守农耕文明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C . 西方国家借助工业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 . 西方迅速发展与中国的迟滞形成鲜明对比
  • 11. (2017高三上·鄂尔多斯月考) 一战前,英、法、德三国国外投资总额为1750亿—2000亿法郎,按当时的低利率5%计算,每年的纯利润就达80-100亿法郎。英国对外投资的收入,不仅超过了对外贸易的收入,而且超过了工业生产的收入。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资本输出成为仅次于商品输出的殖民剥削手段 B . 资本市场的竞争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 .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快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 D . 英国对外投资的高额收入主要得益于制度设计
  • 12. 1971年6月,尼克松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的看法。为了适应新的世界形势,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关于他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不能自拔 B . 美国国内的各种危机在逐渐加深 C . 中国成为多极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D . 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b >综合题</b>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宋时期,与其他专制王朝一样,其以封建的土地私有制为基础而确立的经济制度和以君主专制为特征的政治体制,是贪污滋生的社会土壤,是造成无数贪官污吏和各种腐败现象出现的社会温床,是导致贪污腐败成风的祸害之源。具体而言,贪污现象的产生,尤其是贪污成风,是与封建土地私有制、君主专制、特权世袭、任人唯亲以及利欲横流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王春瑜《中国反贪史》

    材料二:在量刑上,宋律加重了对贪官的处罚。宋朝还规定,对贪赃官员实行连坐制,既要连累以前的举荐人和上司,还要影响子孙的仕途。明清两朝在沿袭唐宋时期惩治贪官的律法的同时,增加了罪名,而且量刑加重,追赃严厉,直至用全部家产赔偿。如犯人已死,即在其子孙名下追赃。

    ——黄启昌《试论中国古代的反贪立法》

    材料三:纠正不正之风属于法律范围、社会范围的问题,应当靠加强法制和教育来解决。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对照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获得人心。对于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法制靠得住些。

    ——摘自《邓小平文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宋代官员贪腐成风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三,比较古代和现代反贪腐措施的异同。

    3. (3)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古代和现代反贪腐措施进行评价。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弹性体制下的社会缺乏严格的等级制和身份制,纵向和横向上社会流动都可以进行,权力结构可以变化,权力的行使方式也灵活多样,所以这种社会的应变能力很强,遇到危机可以自我调整,从而长期存活下来。

    ——摘自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根据材料概括观点并进行论证;也可以对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书言:“(太学)其生员分三等:以初入学生员为外舍,不限员;自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上舍以百员,内舍以二百员为限。生员各治一经,从所隶官讲授,主判官、直讲月考试,优等举业上中书。学正、学录、学谕于上舍人内逐经选二员。如学行卓然尤异者,委主判及直讲保明,中书考察取旨除官。”

        (刘挚上书)“臣窃以学校之制,主于教育人材,非行法之地也……比岁太学屡起大狱,其事一出于诬枉,于是有司缘此造为法禁,烦苛凝密,士之学于其间者,转身举足,辄蹈宪网,束缚愈于治獄,条目多于防盗……先王之意,礼仪科旨,逝已尽矣……私请贿谢,如是真可以绝之乎?”

    ——《续资治通鉴长编》

    1. (1) 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变法中的太学三舍法有何特点。

    2. (2)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太学三舍法。

  •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5年2月4日的一次会议将决定大部分欧洲和亚洲战场的命运。会议选址在黑海边的雅尔塔,位于苏联的克里米亚地区。雅尔塔会议主要讨论了欧洲的战后格局,比如如何瓜分欧洲大陆。但亚洲战场也是一大主题。同盟国联合参谋部坚信,直到1947年中旬胜利才会到来。他们告知罗斯福和丘吉尔,给二者施压以确保斯大林会出兵亚洲。然而,斯大林参与是有条件的。他要求控制千岛,还要求控制苏联海岸边的库页岛南部。另外,苏联还希望获得在中国东北的各项军事和交通特许权,以及对外蒙古的实际控制权,而当时国民党仍宣称对整个蒙古拥有主权。斯大林希望同盟国其他领导人不要事先同中国有任何磋商,直接同意这一要求,作为交换,他承诺在欧洲战场结束90天内将出兵参与打击日本。

    ——(英)拉娜·米特《中国,被遗忘的盟友》

    1. (1) 根据材料,概括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雅尔塔会议。

  •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1840—1914)。1859年,马汉毕业于安那波利斯美国海军军官学校,稍后即参加了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他曾两度担任罗德岛海港海军学院院长之职,还担任过1899年美国出席第一次海军会议的代表。马汉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海上实力对历史的影响》。他著名的“海上实力论”(即“海权论”),就是在此书中正式提出来的。

        他认为的“海上实力”不仅包括强大的海军,还包括商船队、海外殖民地和军事基地,甚至连国家制度、民族性和生产力也被纳入其范畴。马汉还制定了获取“海权”的具体战略。美国欲成为一个海上强国,并准备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商业好处”,其政策对象应该是那些政治与社会前景尚不明确的地区。他明确指出:“在处理中国问题之时,首要的目标是防止任何外部国家或国家集团处于政治上的绝对控制地位”,“向中国施加思想上的影响远胜于仅仅给予它商业实惠”。

    ——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1.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马汉提出“海权论”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概括马汉“海权论”的内容,并结合所学指出,处理中国问题时,美国通过什么政策“防止任何外部国家或国家集团处于政治上的绝对控制地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