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七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日期: 2024-05-25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

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6分)

试题详情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二月,隋炀帝从江都乘龙舟到涿郡巡视,船队最先经过的运河段是(    )
A、 永济渠
B、 通济渠
C、 邗沟
D、 江南河
试题详情
“它毕竟在中华大地上点燃了一种快速蔓延的希望之火,使无数人才陡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国家行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它对社会智能的吸纳力也大大提高了。”据此材料可知(    )
A、 贞观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
B、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C、 唐蕃和亲促进了西藏发展
D、 澶渊之盟维系了社会安定
试题详情
王谠在《唐语林》中写到“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对史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玄宗
B、 “河清海晏”指贞观年间政治清明
C、 “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
D、 “革去弊讹”指玄宗废武则天时酷刑苛法
试题详情
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写道:少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赧nan: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激情飞扬
B、 该诗描绘了冶金矿场欢快劳动的生动场景
C、 该诗饱含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D、 李白诗歌成就辉煌,被称为“诗史”
试题详情
唐玄宗年间,鉴真深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感动,在日本僧人的力邀下,虽双目失明却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播佛经。这一事件的背景是(    )
A、 唐朝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B、 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 唐朝中后期的手工业衰落
D、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试题详情
绘制年代尺是培养“时空观念”的重要途径。如图年代尺上标注的是中国历史上3个王朝建立的时间。关于这3个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并完成统一
B、 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C、 都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打压
D、 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试题详情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三彩骑驼乐舞俑是一件珍贵的藏品。高大雄伟的骆驼,四肢强劲有力,驼首上扬,仰望长空。四个人俑中,两人为汉人乐俑,另两人为胡人乐俑,左侧前乐俑左手托琵琶,后乐俑双手作吹笛状,右侧前乐俑着圆领长衣,中间的胡人乐舞俑正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这件乐舞俑折射出唐朝(    )
A、 边疆巩固
B、 国力强盛
C、 民族融合
D、 重文轻武
试题详情
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下面两首诗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其转折点是(    )

A、 八王之乱
B、 安史之乱
C、 黄巢起义
D、 藩镇割据
试题详情
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出戍迈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将领并不随之调动,朝廷临时任命成军统兵将官。这些做法(   )
A、 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 杜绝了地方动乱发生
C、 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
D、 增强了官兵的凝聚力
试题详情
下图是某书的目录节选,反映了北宋(    )

第二章       走出五代

(一)宋初对于“读书”的提倡

(二)关于“宰相须用读书人”

(三)关于“事业付之书生”

(四)文武兼长与文武分途

A、 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
B、 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C、 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
D、 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试题详情
下表反映了我国魏晋至唐宋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况,该表反映了(    )

时期

概况

魏晋

江南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缫丝、织布、制瓷显著发展;商业城市繁荣。

唐朝

筒车在南方各地得到应用;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扬州是造船的中心。

宋朝

南方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成就尤为突出。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A、 海外贸易日益繁荣
B、 社会风气开放
C、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南北经济差异
试题详情
以下示意图表现了某一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其中①②处分别应为(    )

政治局面:重新实现统一

制度创新:②

边疆管理: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民族关系: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民族交融

A、 北魏、魏孝文帝改革
B、 隋朝、开凿大运河
C、 元朝、创立行省制度
D、 清朝、设立军机处
试题详情
对下表信息解读最确切的是(    )

两宋与辽、西夏

政权

北宋与辽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

北宋与金

1125—1127年,2年左右

0年

南宋与金

1127—1141年,大致14年

近100年

A、 汉族政权间混战不断
B、 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C、 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D、 矛盾突出,以战为主
试题详情
两宋词坛的风格虽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 两宋一直处于战乱之中,百姓流离失所
B、 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C、 政治黑暗、宦官专权导致民不聊生
D、 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
试题详情
北宋中后期,在东京的阳春三月,“举目则秋千巧笑”,荡秋千已十分普及,还出现了“水秋千”,把跳水和荡秋千结合起来,相当于现在的“花样跳水”。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
A、 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B、 宋词元曲广泛流行
C、 北宋时期商业贸易繁荣
D、 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试题详情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    )
A、 秦朝推行郡县制
B、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 北宋文官任知州
试题详情
清朝前期,出现的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城市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的情况,反映了当时( )
A、 城市街道拥挤不堪
B、 农业生产受到制约
C、 清朝前期商业发达
D、 地方人口增长迅速
试题详情
习近平曾说:郑和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中国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交了很多朋友。这意在说明郑和船队是(    )
A、 和平的使者
B、 文明的传播者
C、 贸易的推动者
D、 航线的开创者
试题详情
马克思认为“……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________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______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________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是(    )
A、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B、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C、 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D、 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试题详情
1759年,清政府颁布了对西洋商人的管理条例,有下列重要规定:一、夷商每年五月到十月,才可到广州贸易……过期就要回国或回澳门。二、夷商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携带武器,不准雇用中国仆妇。……七、夷商不准到街上购买东西,不准探听物价,不准买中国书籍。这一条例造成的影响是(    )
A、   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阶级矛盾尖锐
B、 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C、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共同繁荣发展
D、 中国成为东方大国,出现了盛世局面
试题详情
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评判。下面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隋炀帝修建了隋朝大运河
B、 明朝时从美洲引进了玉米等作物
C、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
D、 唐朝是一个开放且强大的朝代
试题详情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上不仅在中国传教并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也用拉丁文翻译了儒家经典著作,多位欧洲启蒙思想家从中汲取了思想营养。对这些史实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文明交往的双向性
B、 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C、 西方文化的中国化
D、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试题详情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下面是李华同学用列表归纳的方法整理的部分历史人物事迹,你认为空白处应填写的是(    )

人物

主要事迹

北魏孝文帝

494年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推行汉化措施。

毕昇

发明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明产生重要影响。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反映了他满腔的爱国情怀。

林则徐

“苛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民族大义。

A、 岳飞
B、 戚继光
C、 郑成功
D、 郑和

非选择题(共24分)

试题详情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大一统”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地域子文明兄弟民族汇聚滚动、血脉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既有和平交往,也有军事战争,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吸收,血脉交融,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

——摘编自李治安《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

材料二: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材料三: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有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试题详情
文明相互交融、和谐共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时间转回宋代,……那些满载着中国瓷器和丝绸的商船,从广州或泉州出发后,经南海海域,运送到菲律宾、占城、波斯湾等地,再由波斯商人把这些中国商品销往西亚各地甚至欧洲。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明代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奉命七下西洋。他先后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了文化,强化了交流。但因遵循“四夷朝贡到京,有物则偿,有贡则赏”的原则,以“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来维护重礼仪而轻利益的朝贡贸易体系为主要目的,费钱粮无数,仅维持28年便戛然而止,令后人唏嘘不已。

——改编自谢博等《郑和下西洋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启示》

材料四:2013年10月,习近平出访东盟成员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并出席APEC(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在讲话中他首次提出与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沿线国家或地区共同发展。2012年中国同东盟双边贸易额达4000多亿美元,是10年前的6倍,争取到2020年实现双方贸易额1万亿美元的目标。

——改编自杨保筠《“海上丝绸之路”的21世纪新构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