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三水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

日期: 2024-05-31 九年级上学期历史

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试题详情
 下马碑遗址位于河北省蔚县,考古学家在其距今4.1万至3.9万年的地层中,发现一处富集赤铁矿的染色区,推测为颜料加工遗存。据此推知,早期人类(  )
A、 过着群居生活
B、 懂得审美观念
C、 使用打制石器
D、 进入农耕时代
试题详情
 按西周制度规定,诸侯要定期前往王都朝见周王,叫做“述职”。东迁后,诸侯朝见天子“述职”之事几乎看不见了,即或有,也是为某种暂时的需要而进行。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诸侯纷争不断加剧
B、 政治秩序彻底瓦解
C、 变法成为时代潮流
D、 周天子的地位衰落
试题详情
 秦始皇开创了博士制度,选拔东方六国博通古今的学者充任参谋和顾问,参与政议,辅助决策。这一措施旨在(  )
A、 巩固大一统局面
B、 统一文字便于交流
C、 消除分封制残余
D、 延续百家争鸣局面
试题详情
 如表为西周至两汉“士”的内涵演变历程。据此可知,这些时期的士(  ) 

朝代

内涵

西周

贵族的最后一个等级,大多受过“六艺”教育。

春秋战国

具有一定知识和才学、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特殊阶层,来源广泛,派别众多,为各诸侯国所重视。

两汉(汉武帝后)

儒学之士,学习儒家“五经”、“六艺”等。

A、 始终以儒学为发展方向
B、 使得社会秩序持续动荡
C、 是皇权不断强化的产物
D、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试题详情
 如图,汉武帝在公元前119年,迁徙数十万人到新秦中地区垦荒。这一举措(  )

A、 旨在削弱诸侯国势力
B、 践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C、 使西域归属中央管辖
D、 推动了当时边疆开发
试题详情
 官渡之战后,曹操铲除了袁绍势力。回师途中赋诗明志,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曹操的“壮心”最有可能是(  )
A、 屯田筹粮
B、 三国鼎立
C、 统一全国
D、 篡权立国
试题详情
 南北朝时期,越长江而来的北方士族地主和南方土著地主,把一些无主荒原和山林沼泽,尽行囊括,占为己有,造成“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专”的局面。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导致政权更迭频繁
B、 促成第一次人口南迁
C、 表明人地矛盾解除
D、 客观上利于南方开发
试题详情
 如表。贞观年间1斗米的米价不断发生变化。由此可见,贞观年间(  ) 

时间

米价

贞观初年

一匹绢

贞观八年

5钱

贞观十五年

2钱

A、 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B、 米价达到历史新低
C、 经济取得较大发展
D、 水稻成为主要粮食
试题详情
 据统计,隋唐实施科举制的三百年间,统治阶层的社会架构中,士族占66.2%,小姓占12.3%,寒素占21.5%,这一比例与实施九品中正制的魏晋南北朝相当。据此可知,隋唐科举制(  )
A、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B、 参考条件极其严格
C、 对官吏结构影响有限
D、 仍以门第选拔人才
试题详情
 北宋初年,宋太祖屡幸国子监祭拜孔子,重视名儒的社会影响,奖励书院,大倡读书风气。宋太宗更是“锐意文史”“以文化成天下”。由此可见,宋初统治者(  )
A、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B、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 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D、 开创尊崇儒术局面
试题详情
 西夏始终奉行宋朝历法,夏人“读中国书籍,用中国东服”,宋朝“许夏国用汉衣冠”,每年十月派人“押时服赐夏国”。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 政权对峙争锋
B、 民族交融加强
C、 商业贸易发达
D、 教育文化繁荣
试题详情
 元朝行省在人事任用方面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群官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这一人事任用制度有助于(  )
A、 促进都市文化发展
B、 减少决策失误
C、 确保元朝长治久安
D、 消除民族差异
试题详情
 如图为两种不同形式的“金字塔”。对其蕴含的共同历史信息解读恰当的是(  ) 
A、 体现建筑艺术高超
B、 代表大河文明最高成就
C、 反映王权至高无上
D、 是各自政治制度的缩影
试题详情
 如图。据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 

第一条:倘自由民宣誓揭发自由民之罪,控其杀人,而不能证实,揭人之罪者应处死。
第二十二条: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
第二十五条:若一自由民的房屋失火,另一前去灭火的自由民瞅见房屋主人的财产,并将它占为己有,这个人应被扔进火中。

A、 宣扬君主专制统治
B、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C、 是最早的成文法典
D、 具有社会规范功能
试题详情
 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古希腊特别注重(  )
A、 发展商业贸易
B、 维护国家统一
C、 全民共享民主
D、 开荒发展农业
试题详情
 如表。屋大维官职和权力的变化反映了古罗马(  ) 

时间

屋大维官职和权力的变化

公元前27年

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圣至尊)”尊号

公元前23年

辞去执政官,但得到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和保民官权力

公元前12年

担任宗教最高职务大祭司长

公元前2年

重新担任执政官,并获得“祖国之父”称号

A、 是典型的共和国
B、 奴隶制特征明显
C、 逐步向帝制过渡
D、 已进入黄金时期
试题详情
 如图。公元4-5世纪欧洲大陆不断遭受蛮族入侵。这些入侵(  ) 
A、 宣告罗马帝国分裂
B、 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
C、 推动基督教的兴起
D、 加速大学的建立
试题详情
 马克垚在解读封君封臣制时指出,封臣把自己的人身转让给别人,让别人支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时,封臣变成了封君的“物”。他旨在说明,封君封臣制具有(  )
A、 契约特征
B、 稳定性
C、 不平等性
D、 强制性
试题详情
 10世纪起,欧洲手工业生产的复杂化和专业化发展,使得部分农奴成为手工艺人,他们离开庄园,在交通便利的村落、渡口和城堡附近生产定居,逐渐建立起中世纪的城市。由此可见,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是(  )
A、 手工业的产生
B、 庄园日益衰落
C、 交通条件改善
D、 生产方式变革
试题详情
 大化改新期间,日本以唐都长安为模型,首先在奈良,然后在京都建立了帝国新都。不过其中的庙宇、楼阁、神龛和花园都具有日本的特征。由此可见,日本文化(  )
A、 具有相对独立性
B、 保守特征明显
C、 以建筑技术为主
D、 源于模仿中国
试题详情
公元750年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其百货齐全的商场里,既有各种本地产品,也有中国的丝绸和珠宝、非洲的黄金和象牙、欧洲的琥珀和玛瑙。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
A、 经济领先于世界
B、 为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C、 与世界联系紧密
D、 政府非常注重商业的发展
试题详情
 14世纪前后,在意大利许多自治城市里,商人投资开办作坊,控制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两个环节,雇用一些行会手工业者和零散工人工作。这表明,当时意大利(  )
A、 手工工场分布广泛
B、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 城市普遍实现自治
D、 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试题详情
 这一事件是人类向未知世界的进军,是人们在精神世界中进行的探索,这个探索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及自然科学领域内创造了丰硕的成果。“这一事件”是(  )
A、 文艺复兴
B、 新航路的开辟
C、 三角贸易
D、 巴黎公社成立
试题详情
 如表为威尼斯和葡萄牙香料进口总值变化统计。这一变化反映了(  ) 

时间

威尼斯

葡萄牙

1498-1501年

年均350万英镑

年均100万英镑

1502-1505年

年均22.4万英镑

年均230万英镑

A、 葡萄牙奢靡之风盛行
B、 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C、 威尼斯商业贸易断绝
D、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试题详情
 为了推动黑奴贸易,欧洲国家通过立法,向公民发放奴隶探险特许状并对奴隶贸易征税,跨越国际和国内边界的奴隶贸易都被合法化了。这表明,黑奴贸易(  )
A、 给非洲带来巨大灾难
B、 属于正常的商业行为
C、 加强了欧美之间联系
D、 是利益驱使下的恶行
试题详情
“光荣革命 ”不只是带来了政治稳定的局面,更让普通国民感觉有一个可以信赖的政府。由于对政府持有好感,国民愿意纳税来支持政府。 由此可见,英国革命( )
A、 解决了王权与议会的矛盾
B、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C、 加强了议会对人民的控制
D、 增强了国家凝聚力
试题详情
从独立战争时期开始,美国文学不再是欧洲的,它开始大胆地写出美国民族的需求。这一时期的文学家则成为重要的摹本,为后人写作提供范例。这表明,美国独立战争( )
A、 推动了自身文化发展
B、 以自由平等为最高目标
C、 具有较好的社会基础
D、 胜利源于文人直接参战
试题详情
 英国史学家杰拉德•德朗提在《发明欧洲》一书中指出,法国大革命作为与旧秩序敌对的革命,它不仅仅是法国的,也是全欧洲的运动。这主要是因为法国大革命(  )
A、 摧毁了法国君主专制
B、 影响了后世革命
C、 打击了欧洲封建思想
D、 建立了共和制度
试题详情
 《拿破仑法典》规定,“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而且规定原料的取得,商品的流通,工人的雇佣,都必须通过契约。这一规定(  )
A、 宣告法国大革命结束
B、 彰显了自由平等原则
C、 是拿破仑称帝的结果
D、 体现了大革命的理念
试题详情
18 世纪 80 年代,美国制造商想以全国统一的税收取代各州形式不一的税收;商人希望能以单一的国有 商业政策代替 13 个州形式不同却无效的商业政策。基于这种需求,美国( )
A、 颁布《独立宣言》
B、 展开资产阶级革命
C、 废除各州的法律
D、 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试题详情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过它可以管窥中华文明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传入中国的域外农作物(部分) 

农作物

记载

石榴

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也。——西晋陆机《与弟云书》

核桃

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西晋张华《博物志》

大蒜、葡萄

张骞周流绝域,始得大蒜、葡萄。——贾思勰《齐民要术》

黄瓜

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李时珍《本草纲目》

材料二:王肃初入北魏,“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茶。“京师士子道肃一饮一斗,称为漏卮(古时指有漏洞的盛酒器,比喻酒量大)”。经数年后,肃与孝文帝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 

——据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整理

材料三:《清明上河图》中有45幢楼宇用作商业经营,其中有酒旗的酒楼8幢、明显是茶馆的20多幢、服务业及其他营业的9幢,而余下的都是食店。……最高级的大酒楼“正店”有自己的名酒外,还有招牌菜。然而,《清明上河图》中最多的还是以大众消费,特别是与漕运有关的低下阶层为对象的茶馆与食店。饭食分为川食、南食、瓠羹、面食、馄饨等专门店。 

——薛凤旋《清明上河图:北宋繁华记忆》

试题详情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但也面临重大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清时期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368年

明朝建立

1380年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1405年-1433年

郑和下西洋

1465年-1487年

八股取士正式确立

1531年

玉米传入我国

1553年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78年

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

1639年

《农政全书》正式出版

1644年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27年

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1757年

乾隆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等整理

试题详情
 第一次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英国民众的生活,也引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反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机器的使用、劳动分工的实行使工人陷入深重的依附状态,成为机器的“人手”、分工的附属物。从前,作为独立的手工作坊主,他可以在自己的家里干活,保持着个人的独立、自由和尊严。现在,这已是明日黄花,一去不返。 

——王斯德《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

材料二: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期英国工人生活费和工资指数(1850年=100) 


1759-1768年

1779-1788年

1789-1798年

1799-1808年

1809-1818年

名义工资

81

86

94

114

114

生活费

72

85

97

137

159

实际工资

112

101

98

83

72

——[苏]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

材料三:工人阶级第一次反抗资产阶级是在工业运动初期,即工人用暴力来反对使用机器的时候。但是这种反抗形式也只是零散的,它局限于一定的地区,并且仅仅针对现存关系的一个方面。只要工人达到了眼前的目的,社会权力就以全部力量袭击这些再度变得手无寸铁的犯罪者,随心所欲地惩罚他们,而机器还是被采用了。工人必须找到一种新的反抗形式。 

——[英]弗•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