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演练试题

日期: 2024-05-24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

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2分,总计50分。)

试题详情
隋家天予忆扬州,厌坐深宫傍蠢游。穿地凿山开御路,鸣笳叠鼓泛清流。材料中“穿地凿山开御路”(   )
A、 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B、 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
C、 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
D、 直接导致唐朝由盛而衰
试题详情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通史读经”,在经史策论和时务策论考试中,非引经据典无以论评历代政治得失。应试者如果对基本历史事实搞不清楚,就无法论古喻今。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考试(   )
A、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强化了思想文化专制
C、 推动了官员素养的提升
D、 忽视了考试的实用性
试题详情
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到唐朝的三省六部的演变,从君权与相权的角度看说明(   )

A、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B、 加强相权、削弱君权
C、 君权与相权相互牵制
D、 君权与相权相互独立
试题详情
某历史小组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看到了如下一组文物照片和文字介绍。由此可以看出此文物的历史价值在于(   )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1957年出土于陕西西安。骆驼昂首挺立,驼背平台上铺彩色条毯,上面有由3名胡人、2名汉人组成的乐舞队,表现的应该是长安百戏中的一个杂技节目。

A、 反映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B、 凸显了唐朝制瓷工艺水平高度领先
C、 印证了唐朝繁荣发达的经济
D、 见证了唐朝艺术水平优于周边民族
试题详情
在唐代,许多外国的科学技术和著作在中国传播。如在中国的印度天文学家瞿昙悉达编译的《九执历》、波斯学者李均的《海药本草》在唐朝广为流传,大秦(东罗马)的医术也为唐人熟知。这些现象表明唐代(    )
A、 医学领先世界
B、 对外政策开放
C、 交流促进创新
D、 科技发展迟滞
试题详情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事件与影响搭配正确的是(   )

事件

影响

A

赤壁之战

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加剧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C

安史之乱

破坏了社会经济,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D

岳飞抗金

收复了所有中原失地,金向南宋称臣

A、 A
B、 B
C、 C
D、 D
试题详情
宋代曾公亮、丁度在《武经总要》卷七中写道:契丹数盗边境,太宗皇帝乃自制平戎万全阵图,以授大将,俾从事焉。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统治的特点是(   )
A、 重文轻武
B、 重视人才
C、 重视科举
D、 外重内轻
试题详情
宋真宗时,同品级武官见到文官要行礼,并且各地钱粮都由文官掌握并且直接监督武将。这表明当时(   )
A、 重文轻武
B、 崇尚礼仪
C、 门第观念淡化
D、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
试题详情
河北宣化发现的辽代墓葬中,其壁画中即有描绘茶道、散乐演奏等内容,其中有的人物出现了“左(少数民族服饰特征)”“右(汉族服饰特征)”和“彤首(少数民族发型)”的服饰和发式。这从侧面反映出该时期(   )
A、 民族政权并立
B、 民族交融加快
C、 国家实现统一
D、 中外交流频繁
试题详情
《金史》中描述:“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广屋宇,以通两国之货”。由此可知,“榷场”的主要功能是(   )
A、 促进边界地区贸易往来
B、 有效避免双方战争
C、 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D、 推动少数民族汉化
试题详情
下图所示为政权并立的示意简图。偏安江南的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多有和战。据此判断下列史实正确的是(   )

A、 宋夏发生澶州之战
B、 宋金分界线是长江
C、 宋向金朝皇帝称臣
D、 宋对峙局面形成
试题详情
下表为唐宋时期主要省份的公共工程项目数量统计表。据表中信息分析,工程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陕西

河南

山西

直隶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

唐朝

32

11

32

24

18

44

20

29

北宋时期

12

7

25

20

43

86

18

45

南宋时期

4

2

14

4

73

185

36

63

(注∶此表根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整理)

A、 经济格局变迁的影响
B、 国家政局的变动
C、 基本经济政策的调整
D、 五胡内迁的推动
试题详情
尽管通过西征和以此为开端的其他往来沟通了中西经济文化联系,使中国的释站制度及四大发明转传到欧洲欧洲中亚的器械医学、天文等也先后传入中国但是成吉思汗对外进行的武力征服华是不容肯定和赞扬的。由此可知蒙古的对外扩张( )
A、 对欧亚发展有利有弊
B、 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C、 阻碍了中外贸易交流
D、 使中国医学传入欧洲
试题详情
下侧是隋唐大运河与元代运河路线图,导致路线图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 政治中心的北移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统一全国的需要
D、 为便于巡游江南
试题详情
元朝时,腹里地区(今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的一部分)每年向朝廷交纳粮食227万石,而江浙地区每年交纳粮食达449万石,江浙地区纳粮占全国“岁入粮数”的37%。以上现象可以说明元朝时(   )
A、 北方商业繁盛
B、 疆域面积广大
C、 南北发展均衡
D、 南方已成为经济重心
试题详情
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反映历史风貌。下面诗句中描写宋代都市繁华的是(    )

《忆昔》(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凉州行》(节选)

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

为惜毡裘防斗时。

《望海潮》(节选)

东南形胜,三吴都

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

幕,参差十万人家

《破阵子》(节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

吹角连营。八百里分

麾下炙,五十弦翻塞

外声。沙场秋点兵。

A

B

C

D

A、 A
B、 B
C、 C
D、 D
试题详情
下图所示的技术发明,其积极作用在于(   )

A、 推动了造纸技术的改进
B、 加快了纺纱捻线的速度
C、 保证了地震方位测定的准确性
D、 提高了文化产品的传播效率
试题详情
明朝开国伊始,朱元璋就特别重视对乡民的礼仪教化。在乡村中“剖决事务”的理讼老人,一度在主持裁判乡里纷争、协助官府办案和维护乡里社会稳定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反映了明初(   )
A、 乡村治理宗族化的特征
B、 国家放松对基层的控制
C、 基层治理效率得到提高
D、 社会治理彰显君主权威
试题详情
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探险走过广阔的大洋,绘制了人类第一部精密的“航海图”:他以科学的编组,利用多种通信手段,克服种种困难,灵活地指挥舰队的各项海上活动。据此可知,明朝七下西洋得益于(   )
A、 强大的国力支撑
B、 先进的科技手段
C、 杰出的领导人物
D、 稳进的外交理念
试题详情
到十七世纪末,英国才炼得金属锌;而我国早有记载:倭铅(锌)似铅而活动性能更猛烈,如不和铜结合,一见火就会挥发成烟;用炉甘石(碳酸锌矿石)烧炼时,必须装入泥罐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防止挥发。相关记载出自(   )
A、 《齐民要术》
B、 《本草纲目》
C、 《农政全书》
D、 《天工开物》
试题详情
清雍正皇帝曾亲撰《大义觉迷录》刊印天下,指出“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犹,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雍正皇帝的上述主张(   )
A、 为君主专制进行了辩护
B、 有利于民族与文化认同
C、 打击和削弱了地方势力
D、 否定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试题详情
乾隆在为《(钦定)西域同文志》一书所作的序言当中写道:“今以汉语指天,则曰天,以国语指天,则曰阿卜喀,以蒙古语、准语指天,则曰腾格里,以西番语指天,则曰那木喀,以回语指天,则曰阿思满……然仰首以望,昭昭之在上者,汉人以为天而敬之,回人以为阿思满而敬之,是即其大同也。实既同名,亦无不同焉。”对乾隆的这样一种表达理解正确的是(   )
A、 加强了民族认同感
B、 加强了对各民族的控制
C、 统一了民族信仰
D、 消除了各民族之间隔阂
试题详情
如图为清代直隶(今京津地区、河北大部)耕地总面积与人均耕地情况。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A、 推广国外高产作物
B、 土地利用效率提升
C、 商品贸易十分兴盛
D、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试题详情
1757年,清政府只保留粤海关的对外贸易职能。在此期间,丝绸是海外贸易中仅次于茶叶的大宗商品……江南地区通过河运抵达广州,往返需3-4个月……制约了中国丝绸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据材料分析,可知(   )
A、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清朝对外贸易处于入超
C、 清朝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D、 茶叶贸易取代丝绸贸易
试题详情
据记载,徽调最初形成于民间,进北京献艺时赢得观众喜爱。后来,其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逐渐形成了后来的“京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流传四方。由此可知,“京剧”广受欢迎的原因是(    )
A、 讲究唱词的通俗易懂
B、 坚持高雅化路线
C、 得到皇室的大力扶持
D、 融合众戏曲所长

综合题(本题为三道大题,其中26题16分,27题14分,28题10分,共计40分)

试题详情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秦汉、隋唐、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在国家治理方面都留下了宝贵经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不出10年之内一个新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400年。汉朝在公元前后各经历约200年,全盛时管辖的人口约6000万,足可与罗马帝国相比拟,就是从所控制地域和存在的时间上讲,两个帝国也可以相提并论,只是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客使图》(部分)

图片说明:图为陕西乾县唐朝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部分)。大唐盛世,四海升平,万国来朝。该壁画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使节时的“大国外交”场景,这些使节可能来自东罗马帝国、日本(或新罗)和唐朝东北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在向唐朝的代表表达敬意。

材料三: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自唐凯麟:《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请回答下列问题。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材料二:

时间

地域

比例

北方

南方

742年

3042万人

2036万人

3:2

1080年

956万人

2368万人

2:5

吴越王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国人皆悦。—《资治通鉴》

材料三: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试题详情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为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

材料二:中国古代粮食平均亩产量(市亩)

朝代

产量(市斤)

两汉

140

154

185

——(摘编自《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三:欧洲著名城市规划家罗斯穆森认为“整个北京城乃至世界的奇观之一,它的(平面布局)匀称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现代世界文明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曾经改变了世界,直到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

——坦普尔《中国——发明创造的国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