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南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日期: 2024-05-01 高一上学期历史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试题详情
 2023年3月6日安徽省郎溪县磨盘山遗址第三期考古发掘项目正式启动。该遗址已经列入“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课题,根据出土遗物的器形、纹饰推断其文化类型主要为良渚文化。据此可判断该遗址主要对应时代为( )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万邦时代
D、 商周时代
试题详情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孔子问礼老子,老子对孔子说道:“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该言论折射出老子的思想观点是( )
A、 为政以德
B、 有教无类
C、 无为不争
D、 物极必反
试题详情
 秦统一后建立起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规定各级官僚机构“毋口请”,均以文书行政。此外,秦朝还形成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其主要目的是( )
A、 实现思想文化统一
B、 规范国家行政秩序
C、 制定国家统一法律
D、 加强专制集权制度
试题详情
 如图是关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示意图,据此推断该法令背后的指导思想是( )

A、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 “立嫡以长不以贤”
C、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D、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试题详情
 西晋时期“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北方人常常谴称南方人为“鱼鳖之徒”,至北魏时期,京城各郡食鱼之人渐多,甚至出现了“洛鲤伊鲂,贵于牛羊”的景象。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南北民族交融加强
B、 国家经济重心南移
C、 北方农业得到恢复
D、 南北饮食习惯趋同
试题详情
如表是中国古代部分朝代寒门子弟群体在当时入仕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据此分析隋以后比例渐升的制度因素是( )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 军功授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试题详情
 公元263年,魏国向蜀汉发动战争,司马昭把核对蜀汉地图的重任交给了裴秀。裴秀通过实地考察,积累了丰富的地图知识,这为他绘制《禹贡地域图》,并提出“制图六体”奠定了基础。这说明( )
A、 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B、 国家需求促进科技发展
C、 思想解放带动科技创新
D、 生活经历决定科技水平
试题详情
 宋仁宗时期,范仲淹、韩琦等文官主持对西夏战事。朝廷曾下诏将他们任命为武职观察使,他们强烈反对,先后上表坚持不受。这说明宋代( )
A、 崇文抑武影响士人价值取向
B、 强干弱枝干扰边防理念
C、 分化事权削弱中央集权制度
D、 格物致知推崇社会实践
试题详情
 元至顺元年,河南江北行省治下的路府州分别来源于原江淮行省、原湖广行省及原中书省;同时,江浙行省是由原江淮行省的长江以南部分和福建行省合并而成。这种切块式的做法( )
A、 减少了行省的职能
B、 降低了行省的地位
C、 奠定了国家的版图
D、 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试题详情
 宋代财婚风气盛行。经济稍差点人家用白银置办聘礼;富贵人家则流行给女方制作一些纯金首饰。这反映出( )
A、 理学成为社会主流
B、 经济发展影响婚俗变迁
C、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 社会门第观念逐渐消失
试题详情
 明朝中后期,士大夫对“倭患”十分关注,出现了诸如《筹海图编》、《海防纂要》、《虔台倭纂》等著作。这类著作出现( )
A、 巩固了当时的朝贡体系
B、 彰显了士人的海防意识
C、 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
D、 完善了明朝的防御体系
试题详情
 雍正即位之初,察觉督抚有用掌握的奏折之权侵占六部之权的倾向,于是他一方面顺水推舟,通过奏折使督抚对六部形成牵制,另一方面又凭借自己在奏折运行中的主导地位,对督抚在奏折中提出的非分要求不予理会。这反映出奏折制( )
A、 导致统治危机的出现
B、 便于控制官僚系统
C、 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D、 严重弱化中央集权
试题详情
 明清之际,山东、河南等产棉区每年要从江南大量输入棉布,而向江南等地输出棉花。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据此可知当时( )
A、 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B、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
C、 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D、 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试题详情
 《海国图志》刊行之初,得到了当时一些人的赞赏,其中大多数只是对书中展现的万国风土人情感兴趣,对该书的核心观点却漠然不见。这折射出( )
A、 西方风土研究比技术更有价值
B、 近代科技不能挽救民族危机
C、 该书的核心观点违背历史潮流
D、 传统积习太深难以迅速转向
试题详情
 甲午战后,为支付战争赔款,清政府与英德两国签订借款合同,规定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代征四省七处的厘金抵偿部分债款。这遭到所涉地方督抚不同程度的反对。据此可推知( )
A、 清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B、 列强完全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C、 清政府公信力已经完全丧失
D、 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试题详情
 1891年《新学伪经考》发表,该书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而古文经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该观点( )
A、 旨在推动学术辨伪
B、 完全符合儒学道统
C、 意在宣传维新变法
D、 试图宣传革命思想

非选择题:3小题,共52分。

试题详情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成功举办,让杭州再次惊艳世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条大运河到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江淮的运河—邗沟。此后历代都有运河工程,其中隋朝的工程最为浩大。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 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元朝时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它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时,康熙帝的注意力便转向台湾。康熙二十年,郑经病死,台湾内乱,郑克臧继位。康熙帝认为时机成熟,决策进征台湾。他起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授以专征之权。施琅亲统水师大军进军澎湖与郑军决战,大获全胜。清廷在发动军事进攻时又进行和平招抚,封郑克爽为汉军公,其他将领部属也都分封重用。收复台湾后,有大臣主张“宜迁其人,弃其地”,而施琅则坚持认为“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国”,康熙帝决定采纳施琅的建议,台湾的行政建制从此与内地划一。这对国家统一、对台湾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了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补充和调整。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从上述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