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2.3原子的结构模型 培优卷

日期: 2024-04-28 八年级下学期科学

选择题

试题详情
1909年起,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助手用一束带正电荷的高速α粒子流轰击一片很薄的金箔,并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和已有知识,在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要解释本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下列知识不需要用到的是………………(    )

                                                 

A、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B、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C、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 一个α粒子的质量比一个电子的质量大得多
试题详情
如图为物质、元素及构成微粒的相互关系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a为分子,b为元素,c为离子
B、 由图可知,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C、 原子得到电子可形成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可形成阳离子
D、 不同种元素的两种离子,质子数一定不相同,电子数也一定不相同
试题详情
卢瑟福的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中,能证明绝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的运动轨迹原子核是…………………………………………(    )

A、 a
B、 b
C、 c
D、 d
试题详情
生物体死亡后,体内含有的碳-14会逐渐减少(称为衰变)。碳-14原子核中含6个质子与8个中子,在衰变时,一个中子变成质子,形成新的原子核。下列关于新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碳原子核,含7个质子、8个中子
B、 氮原子核,含7个质子、7个中子
C、 碳原子核,含6个质子、7个中子
D、 氧原子核,含7个质子、8个中子
试题详情
佛山西樵山是岭南名山,有“天然氧吧”之美誉,山林里空气中的自由电子附着在氧分子上形成负氧离子(),被称为“空气维生素”。负氧离子的相对质量是……………(     )
A、 16
B、 32
C、 32克
D、 33
试题详情
对于 Fe、Fe²⁺、Fe³⁺三种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电子层结构相同 ④质量几乎相等

⑤所含的质子数相等

A、 ①③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③④⑤
试题详情
日本福岛核泄漏成分中有碘-131和铯-137等。碘与铯的本质区别是( )
A、 质子数不同
B、 中子数不同
C、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D、 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不同
试题详情
日本政府计划在2023年春季将福岛核废水排入海里,核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氚。氚一旦进入人体可能会对人造成辐射损害。氢原子和氚原子结构如图所示,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氚原子与氢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B、 氚原子与氢原子的核电荷数不同
C、 氚与氢元素不属于同种元素
D、 氚原子与氢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试题详情
如图是卢瑟福将带正电的a粒子流轰击金箔上出现散射的实验示意图。以下是根据该实验现象作出的推断,不合理的是( )

A、 绝少数a粒子向两侧偏转,说明原子中心的“核”带正电 
B、 绝少数a粒子偏转的角度很大,说明原子“核”外有带负电的电子 
C、 绝大多数a粒子仍沿原来方向穿过,说明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 
D、 绝少数a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原子中心有一个体积小而质量大的“核”
试题详情
我们考试填涂答题卡专用的2B铅笔如图甲,其笔芯主要成分是石墨和黏合剂,石墨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碳原子结构模型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
B、 中子的质量相对于带电的质子和电子,可以忽略
C、 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不能再分的夸克构成
D、 该碳原子还存在同位素原子14C,即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

填空题

试题详情
如图代表氢的三种原子的原子核。请回答下列问题。

试题详情
如图1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族周期

IA

 

0

1

 

ⅡA

ⅢA

IVA

VA

VIA

VⅡA

He

2

Li

Be

B

C

N

O

F

Ne

3

Na

Mg

Al

Si

P

S

Cl

Ar

                          

试题详情
为探究原子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一个α粒子内含2个质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以下现象,如图甲。

现象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现象2:少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试题详情
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 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试题详情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下列问题:

试题详情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探究题

试题详情
卢瑟福用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轰击金箔的实验,推翻了汤姆在 1903 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

现象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 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 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试题详情
核事故中往往泄漏出污染物131I(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为避免核辐射,需一次性口服100 mg 127I(不具放射性的碘原子),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而不再吸收外界的碘,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试题详情
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而原子是电中性的,由此推测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实验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解答题

试题详情
“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时间 

 
 

 人物 

 
 

 对“原子—分子”的认识 

 
 

 1803年 

 
 

 道尔顿 

 
 

 元素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复杂原子”。 

 
 

 1809年 

 
 

 盖·吕萨克 

 
 

 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 

 
 

 1811年 

 
 

 阿伏加德罗 

 
 

 提出分子学说。引入分子概念,指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随后科学家们确立并逐步完善了“原子—分子”学说。 

 
 

 1897年 

 
 

 汤姆生 

 
 

 提出电子嵌于原子表面的枣糕型原子结构,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 

 
 

 1903年 

 
 

 卢瑟福 

 
 

 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推翻了汤姆生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