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ㅤㅤ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 (1) 本文作者是清代文学家 (人名)
    2. (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一狼径

      ②文中“并驱如”与“一见如故”的“故”字意思 (相同 不同)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其一犬坐于前

    4. (4) 回答问题。

      ①根据情节发展,文中狼的表现依次是:

      缀行甚远→→眈眈相向→假寐诱敌

      ②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暴起”“自后断其股”生动地刻画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B.文中“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体现出了狼的贪婪本质。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以及抱有希望。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句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狼的狡猾。

  • 1. 默写。
    1. (1) 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2. (2) ,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3. (3) 在唐朝诗人刘禹锡《秋词(其一)》一诗中,不写悲秋,而用明丽秋景以及豪迈诗情来印证“秋日胜春朝”的诗句是:“。”
  • 1.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天上的街市

    ①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③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④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 (1) 阅读诗歌第①节内容,阐述“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与后一句“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顺序不能互换的理由。
    2. (2) 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a.完成下表。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

      《天上的街市》中的牛郎织女

      生活状况

      被宽广的天河阻隔,终年隔河相望,一年才能在鹊桥相会一次

      骑着牛儿在浅浅的天河来往,①

      情感

      悲伤凄苦

      b.本诗中的牛郎织女过着与传说中截然不同的生活。推断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 (3) 诗人看到街上的明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继而引发对天上的街市的想象。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描述天街的热闹繁华(字数:50 字左右)。
  •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1) “澹澹”的意思是 。 
    2. (2) 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____ 
  • 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ㅤㅤ①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的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ㅤㅤ②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的肩膀这么高了。那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ㅤㅤ③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ㅤㅤ④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ㅤㅤ⑤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样,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ㅤㅤ⑥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很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hé)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尔泽•布菲的老人。 

     ㅤㅤ⑦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1. (1) 看拼音写汉字:干(hé)  
    2. (2)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这句话运用了 描写,作用是 。 
    3. (3) 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4. (4) 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写出一点即可) 
    5.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 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 (1) 本文选自《》一书,作者是 。 
    2. (2) 解释文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①恐前后受其 

       ②屠起  

    3. (3) 翻译下面句子。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 (4) 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 
  • 1. 名著阅读。
    1. (1) 阅读《西游记》后,有同学对师徒四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悟空可颂,悟净可敬,悟能可气,唐僧可憎。”针对这一评价,请你在四人中任选一人,结合原著内容,以“我同意……”或“我不同意……”为开头,谈谈你对其中一人的看法。
    2. (2) 有位读者阅读《西游记》时,有感而发,写了下面一段对话:“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灵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①从理解孙悟空形象的角度来看,这位读者写此对话的意图是什么?

      ②有同学计划拍摄一部关于孙悟空的电影,想借用这段对话,为此向你征求意见。本着尊重原著内容的原则,你会建议他把这段对话安排在(  )

      A.孙悟空去龙宫借宝、冥府销名之后

      B.孙悟空得知弼马温官职的真相之后

      C.孙悟空坏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之后

      D.孙悟空逃出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之后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2022年7月某咨询中心公布了一组数据,对我国汉服市场及未来发展进行了统计和预测。

    【材料二】网络上曾有人说:“在任何一个城市,穿着汉服走在大街上都有些格格不入,除了西安。”城墙下,是一个古色古香、开放包容的城市,在这里,古老和现代交融,都市的摩登白领和衣香魅影的汉服小姐姐共同构成了街头最靓丽的风景线。

    如今走在西安街头,在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城墙、青龙寺,甚至在地铁上,看到身着汉服的俊男靓女都不足为奇。也许因为西安这座城厚重的文化底蕴,所以这里的人们更容易接受汉服文化的熏陶。

    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文化,复原了汉族传统服饰,同时通过传统节日、传统礼仪、传统乐器等重新宣导传统汉服文化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作为千年古城的西安,很快加入了这场汉服运动。汉服爱好者王雯琳在日常生活中就坚持穿汉服,她表示:“我现在每天坚持穿汉服,就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汉民族服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我希望告诉别人,汉服不是只能用来表演,用来走秀,用来礼仪展示,在生活中,也可以作为日常搭配,因为汉服魅力无穷。”

    (摘编自《在西安,身着汉服来一场穿越之旅》)

    【材料三】由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刘凯旋教授主持申报的《汉代服饰款式、结构图考及三维虚拟仿真研究》项目获批后期资助重大项目,这是2022年度陕西省唯一立项的重大项目、全国唯一立项的考古学项目。

    该项目依托陕西地区丰富的文物资源,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汉代服饰款式、结构以及整体形制虚拟仿真为应用场景,对汉代各阶层人物服装进行计算机虚拟仿真,逼真地还原了中国汉代服饰的着装形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方面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摘编自《西安工程大学虚拟还原汉代服饰项目获批教育部重大项目》)

    【材料四】汉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不仅承载着古人精湛的制衣技艺,还蕴含着儒家思想、中庸思想、礼仪文化等传统文化。传统汉服的改良有利于促进两汉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日常生活中穿着汉服能够对人们产生审美影响,从而达到文化输出的目的。汉服承载着我国古代人民的服饰智慧,只有把传统汉服与当代人的需求结合起来,才能赋予汉服新的生命力。相信在设计师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之下,改良汉服必定能得到更多民众的认可和更好的发展。

    通过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服装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并结合新时代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精神的理念,形成改良汉服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文化销售点,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充分感受对国家文化的热爱。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振兴和发展的关注,人们对汉服的需求也会逐渐增加。改良汉服的受众群体与其消费能力是非常清晰的,主要是追求个性化款式,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具有相对稳定的价格范围,能够更好地进行销售和扩大消费市场。

    (摘编自《改良汉服在服装个性化定制中的创新发展》)

    1. (1) 阅读【材料二】【材料三】,简要概括西安为汉服发展做了哪些“助力”。
    2. (2) 阅读【材料四】,说一说改良汉服的价值有哪些。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1. 为助力“书香校园”建设,请你参加以“漫步文学家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 (1) 请将下面的文字正确、规范、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

      腹有诗书气自华

    2. (2) 本次活动分为三个板块,请你根据活动内容拟定【板块二】的名称,写在横线上。

      【板块一】书藏古今:藏书文化调查

      【板块二】:经典好书推荐

      【板块三】书香四溢:读书心得交流

    3. (3) 学校要组织读书分享活动,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学校“读书心得交流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
    4. (4) 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体会。请你仿照示例说说你的阅读收获。

      示例: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让我明白了母爱的伟大。

  • 1.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习题。

    ①语文学习________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________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其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②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你们搭建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③你们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享受语文。④这样,你们的语文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1. (1) 请在第①句横线上补写关联词。
    2. (2) 第②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 (3) 第①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 2 3 4 5 下一页 共9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