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②完成了中国革命的第二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
③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④第一次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
①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②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际合作的基础
③竞争、合作与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
④金砖国家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4年9月22日,阿联酋中国文化中心与中国银行、中东汉语学院在阿布扎比合作举办庆中秋迎国庆系列文化交流活动。30余名中阿青少年参与了活动。
在“天涯共此时——中秋诗会”活动上,中阿青少年在《明月几时有》主题曲背景下,一起深情朗诵、吟唱了《静夜思》《古朗月行》《望月怀远》《嫦娥》等古诗。中国文化爱好者表演了古琴、民乐、国画和中文歌曲等。嘉宾们还参与了月饼品尝、灯笼展示与制作、书法、品茶、故事角等文化体验活动。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合作举办庆中秋迎国庆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意义。
这位学者思考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事物的数量变化越多,就越能实现发展
②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③坚持系统思维,促进事物内部结构优化
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互联结
实有主体数量 | 东、中、西、东北新设民营经济数量 | 三大产业新设数量 | |||||||
18086.48万户 | 东 | 中 | 西 | 东北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占经营主体总量96.37% | 14.0万户 | 160.5万户 | 114.4万户 | 30.2万户 | 16.5万户 | 82.5万户 | 520.1万户 |
①我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②我国民营经济区域发展更加均衡
③民营经济区域分布不平衡状况凸显
④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①全面把握事物属性有利于事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取决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
③事物无不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必须尊重客观联系
④人们可以从自身需要出发,创造新的具体的联系
2024年11月29日,电影《大突围》公映,好评如潮。该电影演绎抗大一分校面对日军突袭的突围故事,展现青春热血与革命先烈精神。影片聚焦平凡青年,展现人性光辉与温暖,传递积极价值观。上映旨在缅怀先烈,激励新时代青年。
电影通过对根据地人民在艰苦环境中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描绘,生动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成功引发了观众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情感共鸣。
作为中国首部以大学生为主体参演的抗战题材电影,有26037名大学生的倾情投入,不仅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青年参与纪录,更赋予了电影一种鲜活的参与感和互动性。电影《大突围》不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激励当下年轻人面对未来。跟随电影的节奏,我们不仅要记住历史,更要把握当下。在感受青春热血的同时,也要将那份无私的家国情怀融入生活中。每一个年轻人在追梦的路上,始终要相信:只要心中有光,前路必将璀璨。
在信息传播日益碎片化的今天,《大突围》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成功实现了电影在拍摄阶段的网络热度积累与全国范围内的青年观众覆盖。从大学生群演的花絮片段在网络上的迅速传播,到电影正式宣发阶段震撼场景的广泛热议,新媒体平台的高效传播与互动特性,使得电影在未上映前就已积累了极高的人气与期待值。
该影片对沂蒙地区特有的红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人民的英勇抗争进行了细腻刻画,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得以深入了解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这种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弘扬,不仅深化了人们对抗战历史的认知,也增强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与归属感,进而激发了更多人走进临沂、亲身体验这片红色热土的愿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电影《大突围》好评如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