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题

日期: 2024-06-13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

选择题(将下列各小题唯一正确答案选出,并将其代号填涂在答题卡的表格里; 每小题2分, 共60分)

试题详情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请问已经能够走出洞穴盖房定居的远古人类是(    )
A、 元谋人、北京人
B、 北京人、山顶洞人
C、 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
D、 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试题详情
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
A、 学会制造工具
B、 住在山洞里
C、 懂得用火
D、 过着群居生活
试题详情
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这表明当时(   )
A、 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
B、 干栏式建筑利于储存食物
C、 家畜饲养的范围不断扩大
D、 农业种植是主要食物来源
试题详情
蚩尤为传说中曾与黄帝作战的九黎部落的领袖,先秦文献描绘的蚩尤形象如同恶魔,但秦朝以蚩尤为东方八神之一,刘邦起兵同时“祀黄帝,祭蚩尤”,蚩尤逐渐成为古代各族尊崇的战神。这反映了( )
A、 蚩尤与黄帝同根同源
B、 蚩尤形象取决于帝王态度
C、 秦汉各族是蚩尤后裔
D、 民族交融促进华夷观转变
试题详情
关于“禅让”, 《尚书·尧典》中有“尧舜禅让”、 《尚书·大禹谟》中有“舜禹禅让”的记载。尧舜禹之间这种“禅让”的主要标准是( )
A、 德能兼备
B、 部落势力
C、 治水功绩
D、 征战功绩
试题详情
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说明(    )
A、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 国家特征明显
C、 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试题详情
商朝青铜礼器往往把眼睛作为纹饰的中心,纹饰面孔狰狞,让人产生出一种被监视的畏惧感,这说明青铜礼器( )
A、 体现高超技艺
B、 象征威严权力
C、 传播宗教信仰
D、 展现异域风采
试题详情
《太史公自序》软“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授者不可胜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诸侯国数目减少
B、 诸侯国之间互相残杀
C、 分封制逐步瓦解
D、 诸侯国弃医逃跑
试题详情
考古发现,各地出土的战国时期货币往往来自几个不同的国家,如1963年出土于山西阳高的一批货币,囊括了赵国、魏国和韩国的货币。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 统一趋势明显
B、 统一市场形成
C、 商业交流频繁
D、 地域差异消失
试题详情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材料中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A、 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B、 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C、 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
D、 开创了国家地方行政的模式
试题详情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对待别人的家庭如同对待自己的家庭),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体现的是(   )
A、 韩非的“法治”思想
B、 孔子的“仁政”思想
C、 老子的“无为”思想
D、 墨子的“兼爱”思想
试题详情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观点不同甚至相反,“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各派主张虽然不同,但是互相补充,互相制约。这体现了当时( )
A、 文化兼收并蓄
B、 官府垄断教育
C、 思想严格控制
D、 社会动荡不安
试题详情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商鞅在《商君书·更法》中则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这表明( )
A、 两者都意在维护奴隶主贵族阶层的利益
B、 两者都在规劝统治者要积极地创新变革
C、 时代差异使两者对变革社会的主张不同
D、 商鞅明显比孔子对社会的认知程度更深
试题详情
商鞅从“利禄官爵持出于兵,无有异施也”这一原则出发,坚持“国以功授官予爵”“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的这一措施( )
A、 促成了尚武风气的形成
B、 确立了官僚政治体制
C、 消除了宗室贵族的影响
D、 打击了旧贵族势力
试题详情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在强化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抗击匈奴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关于二者的相似之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者
B、 都通过强化儒学加强思想控制
C、 都通过统一货币加强中央集权
D、 都曾经开通沟通东西方的商路
试题详情
历史课堂上,孙老师提示“戍守长城”、 “遇雨误期”、 “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正确的联想是( )
A、 黄巾起义
B、 陈胜、吴广起义
C、 刘邦起义
D、 项羽起义
试题详情
考古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面部表情很严肃,汉景帝阳陵中的陶俑表情比较柔和安详。陶俑的面部表情变化可以从侧面印证( )
A、 汉高祖“无为而治”
B、 西汉王朝社会的鼎盛·
C、 “文景之治”的情形
D、 汉朝阶级矛盾的消除
试题详情
汉武帝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后又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官职名)一律罢黜。形成儒家独尊局面;还建立太学,培养儒生官僚。这些举措(   )
A、 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B、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C、 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D、 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
试题详情
秦王朝建立至汉武帝初年,铁器的应用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制作的铁器物美价廉。而在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官府制造生产的铁器农具,质量不佳且价格较高,妨碍农事。这说明( )
A、 盐铁官营不利于百姓生活
B、 垄断专营有助于经济发展
C、 垄断专营易引发官商勾结
D、 官营汇匠的技术普遍不高
试题详情
史书记载:汉初,书籍必须要通过抄写才能完成,为了抄一本书甚至要去千里外寻师访求。因此有“黄金满策,不如留给子孙一本经书”之说。据此推断( )
A、 西汉因为造纸术的改进促进书籍的传播
B、 当时黄金的价格已经远远低于经书
C、 西汉初年进行文化传承的条件十分艰难
D、 人们对于求取功名的热情十分高涨
试题详情
东汉光武帝在分封功臣爵邑(爵位与城邑)时,阴乡侯阴识虽有军功,然以贵人阴丽华之兄身处外戚,竟不得增邑。当时,外戚授官,也以九卿为限。材料说明光武帝时期( )
A、 重用宦官
B、 控制外戚
C、 宦官专权
D、 外戚专权
试题详情
丝绸的出口是汉朝贸易体系的一部分,除中国外还有五方参加,它们是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中亚的非汉族赶牲畜人充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最后,丝绸运到罗马。材料主要说明( )
A、 贸易是开辟丝绸之路的主要目的
B、 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
C、 丝绸之路促进了艺术文化的交流
D、 中国与罗马有直接的贸易交往
试题详情
位于西北地区的羌族自东汉以来陆续东迁至陇西、关中。至西晋时,氐、羌等少数民族人数,已占关中总人口的一半。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少数民族首领起兵反晋
B、 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C、 第一次人口迁徙的高潮
D、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试题详情
关于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不同史书有不同的记载。《三国志》认为刘备声望高促进了刘孙联合;《江表传》认为刘备兵力少,作用甚微。据此可知(   )
A、 研究历史需要多重证据
B、 历史真实无从考证
C、 文献史料记载不容置疑
D、 历史解释殊途同归
试题详情
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
A、 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 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
C、 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 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
试题详情
“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下列事例能够说明这一论点的是( )
A、 商鞅变法
B、 汉武帝大一统
C、 孝文帝改革
D、 “贞观之治”
试题详情
《晋书》里说: “(东晋时期) 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这体现了东晋时期( )
A、 外戚宦官势力强大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门阀士族势力强大
D、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试题详情
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多数时期处于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 )
A、 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B、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C、 海外贸易高度发达
D、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试题详情
天文学与数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术领域。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 )
A、 张仲景
B、 贾思勰
C、 王羲之
D、 祖冲之
试题详情
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图。这两幅图中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

A、 反映出南北经济达到了均衡
B、 受人口迁徙和气候的影响
C、 表明北方经济得到巨大发展
D、 说明南方已成经济的重心

材料题(本题共3 小题, 第1 小题10分, 第2 小题15 分, 第3 小题 15分,共 40分)

试题详情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脉相承的智慧结晶。请你加入历史探究小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

——摘编自赵吉惠《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

材料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犬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三 东汉末年疫病大流行,他目睹百姓的痛苦,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出了著名的医药学著作。这部著作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 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材料四 汉字书写在东汉以后发展成为专门的艺术,东晋时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的代表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材料五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摘自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请回答:

试题详情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秦汉时期,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西部贸易交流频繁,而北方民族间的战争不断。面对匈奴的袭扰,秦朝大将北击匈奴并修筑万里长城,而汉武帝则通过公元前119年的战役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材料三 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那时候,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材料四 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

——摘编自王珂: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五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请回答:

试题详情
【看文物·读历史】近年来《国家宝藏》 《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化类节目大火,通过讲述种种文物,带领观众读懂中华文化。请看下列文物,“听”国宝们讲述历史,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里耶秦简是发现于湖南湘西的一批秦朝的洞庭郡迁陵县的官方档案。

材料二 凡律度量衡用钢者……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 ——《汉书·律历志》

如图铜量1982年出土于陕西礼泉县药王洞乡南晏村,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材料三

西汉鎏金铜马:以西汉时大宛产的汗血马为模特精制而成

西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二枚东罗马金币和一枚波斯银币

请回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