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日期: 2024-05-18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

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试题详情
中国历史诸王朝各有特点,与以下示意图中①所代表的王朝特点相符的是(    )

A、 制礼作乐,封邦建国
B、 修筑长城,焚书坑儒
C、 统一国家,科举取士
D、 开辟丝路,沟通中外
试题详情
唐朝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据此,我们可以了解大运河(    )
A、 开凿的原因
B、 开凿的条件
C、 开凿的经过
D、 开凿的影响
试题详情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它使得一般平民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公平竞争”成为官僚系统的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该学者旨在强调科举制(    )
A、 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B、 使皇权呈现弱化态势
C、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D、 提升了士人社会地位
试题详情
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唐玄宗时期形成“开元盛世”。以上盛世之所以形成,其中重要原因是当时的统治者(    )

①重用贤能,励精图治    ②稳定政局,发展经济

③崇尚奢靡,对外征战    ④重视文教,注重吏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试题详情
下面所列史实所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史实1:北方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史实2:唐朝许多重要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史实3: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蔬菜种子、茶叶、丝绸等物品。
A、 国家统一
B、 中外交往
C、 文化交流
D、 民族交融
试题详情
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纪念玄奘的特种邮票。若为此图填写介绍文字,正确的是(    )

A、 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B、 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C、 西游天竺,译介佛经
D、 平定叛乱,开疆拓土
试题详情
下面是唐朝水利工程建设统计表(单位:个),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关内、京畿

河北

淮南

江南东、江南西

前期

22.5

57

7

41

后期

24

3

12

101

A、 江南地区继续发展
B、 南北经济发展均衡
C、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 政府主导水利建设
试题详情
唐玄宗“开元初,宫人马上始着胡帽,靓妆露面,士庶咸效之。天宝中,士流之妻,或衣丈夫服,靴衫鞭帽,内外一贯矣”。据此可知唐朝(    )
A、 女性社会地位高
B、 繁荣的城市经济
C、 开放的社会风气
D、 发达的对外贸易
试题详情
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 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B、 地方势力膨胀
C、 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D、 中央财政紧张
试题详情
“尝考五代之际,政治上之大患有二:日腹心之患,即禁兵;曰肢体之患,即藩镇。”为解决“腹心之患”,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 创设三省六部制度
B、 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C、 取消节度使收税权
D、 设锦衣卫监视百官
试题详情
宋太祖在位17年科举取士347人,宋太宗在位22年,通过科举考试共录取进士 1457人,宋太宗时期科举录取人数相当于整个唐朝取士的总和。宋太宗此举(    )
A、 发展科举制提升了文官地位
B、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C、 为文官政治提供了人才保障
D、 分割了宰相的军政财政权力
试题详情
宋与辽曾在边界开设榷场,官府和商人在此交易各种商品,贸易量很大。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辽也曾经在灾荒之年购买了北宋官仓的两万石粟。榷场的兴办(    )

①加重了民众的赋役负担   

②加剧了各民族间的军事冲突

③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试题详情
“市井经济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处,通宵不绝。”材料中描绘的现象开始出现于(    )
A、 唐朝长安城
B、 北宋东京城
C、 南宋临安城
D、 明朝北京城
试题详情
下表为不同时期的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由此可知(    )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北宋]刘挚《忠肃集》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数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传》

A、 当时人的评价权威公正
B、 观点越新评价越全面客观
C、 历史事件没有确切定论
D、 立场和时代影响历史认识
试题详情
据统计,宋代之前见诸文字记载的历代戏曲艺人总共才百余人。到了宋代,仅《东京梦华录》里列举的开封当红艺人就有72人,其中至少一半是女性。由此可见,宋代(    )
A、 市民娱乐需求扩大
B、 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C、 艺术的高雅性增强
D、 娱乐活动种类繁多
试题详情
元代《农书》记载了一种能自动提水的生产工具,此工具使“人无灌溉之势,田有常熟之利”。这种生产工具应是(    )
A、
B、
C、
D、
试题详情
制作卡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制作了资料卡片(如下图)。他学习的是(    )

A、 澶渊之盟
B、 宋金对峙
C、 蒙古崛起
D、 明朝建立
试题详情
朱彧
在1119年写成《萍洲可谈》,书中记载“舟师(船工)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此条史料可以说明(    )
A、 南宋的航海技术
B、 元朝的航海盛况
C、 明朝的航海盛况
D、 北宋的航海技术
试题详情
下图所示政治制度出现于(    )

A、 隋朝
B、 唐朝
C、 元朝
D、 明朝
试题详情
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生活需求而对诗进行的改良。元曲则是在宋词的基础上,融入了胡人特色的词,是随着元朝统治者入主中原而强制性推行的表现形式,所以元曲也叫胡曲。由此可知,宋词、元曲兴盛的根本原因(    )
A、 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B、 统治者的提倡
C、 民族交融进一步的加强
D、 科举制的推动
试题详情
下图为某同学制作历史手抄报。若为该手抄报起个题目,应选择(    )
1.灭掉南宋政权,完成统一
2.中书省是中央的中枢机构
3.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A、 唐朝的外交
B、 宋朝的经济
C、 元朝的政治
D、 明朝的制度
试题详情
依据右侧历史人物传记的部分目录内容推断。该历史人物传记名应为(    )

A、 《李世民传》
B、 《赵匡胤传》
C、 《忽必烈传》
D、 《朱元璋传》
试题详情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转轮排字盘;王祯《农书》

定窑孩儿枕;《梦溪笔谈》

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

《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

A、 ③②①④
B、 ②④③①
C、 ②③①④
D、 ④②①③
试题详情
通过下面两本连环画,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详细了解中国古代(    )

A、 抵御外敌的抗争
B、 监察制度的演变
C、 民族交融的历程
D、 农民运动的发展
试题详情
下面是明清时江南松江府一带的米价变化表。这一变化表明(    )

A、 政局变化影响经济发展走势
B、 粮食产量大大增加
C、 高产作物引进致使物价下降
D、 赋税改革成果显苦
试题详情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将来只许在广东停泊交易。不得赴广东以北如宁波等地。“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指广东),不准入浙江海口”。材料反映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
A、 对外开放
B、 重农抑商
C、 禁止外贸
D、 闭关自守
试题详情
乾隆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1758~1759)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为了维护该地区稳定,清政府设立(    )
A、 驻藏大臣
B、 宣政院
C、 伊犁将军
D、 乌里雅苏台将军
试题详情
用年代尺梳理历史事件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历史。下列年代尺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

A、 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B、 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C、 开展对外交往,促进经济发展
D、 加强控制地方,巩固专制制度
试题详情
下面是明清时期晋商(山西籍的商帮)和徽商(安徽籍的商帮)的主要经商路线图。这说明,明清时期的商帮(    )

A、 形成全国性的贸易网络
B、 活动范围远达中亚地区
C、 拥有了雄厚的商业资本
D、 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试题详情
谭其骧在《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中指出:清朝实现全国疆域的统一,先后统一了满、汉、蒙等族及其统治的地区,实现互动交融。据此可知清朝(    )
A、 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最终形成
B、 不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 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开发与管辖
D、 基本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

非选择题:共3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试题详情
历史文物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见证着历史发展。观察下列文物,完成题目:

试题详情
农为邦本,农业发展关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某历史研究小组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历史书籍,搜集到以下材料,并对材料进行了研究。

材料一:①唐太宗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民众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②唐玄宗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多次下令在全国各地修建水利工程。

③至贞观八、九年,颇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巴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二:占城稻是出产于中南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以其原产地在今越南中向部的占成得名。“(占城)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北宋初年首先传入中国福建地区。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1年),因江淮、两浙地区遇旱少水,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多达三万斛,分别在长江、淮河以及两浙地区推广,并命转运使张贴榜文加以推广。

——摘编自《文物宋元史》

材料三:

材料四:

试题详情
北京城是元明清时都城,古都北京的发展见证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辽朝取得了燕、云十六州,随即把幽州(今北京)作为陪都——南京。来自宋朝统治区的各种商品先要运到这里,而北方草原牧区的各类产品也都在这里集中交换。南京的南面通过宋辽榷场保持“互市”,北面通过榆关路、松亭关、古北口路和石门关路等驿道,和高丽、西夏乃至西域地区保持商业联系。南京市场上,铜钱广泛流通,铜钱除少量自铸外,大部分自北宋流入。由于经济的发达,南京成了辽朝主要的财赋供应地。

——摘编自《北京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都城建制多“择中立都”“择中立官”。金灭北宋后,金统治者认为“燕京乃天地之中”“仪礼之所”,1151年在辽南京城基础上模仿北宋汴京城的格局营建金中都,1153年徒都于此。中都仿北宋都城形制,由外郭城、皇城和宫城组成,皇城位于外郭城之内中部偏西,宫城位于皇城中部,形成“三重城”格局,新建城市采用了开放式的街道。大朝正殿-大安殿位于宫城中央,以此为基点,向南依次为大安门、应天门等,构成金中都中轴线。“国之制度,强慕华风,往往不遗余力”。

——摘编自刘庆柱《古代都城考古揭示出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

材料三:古代北京凭借着发达的运河、海运和陆路交通体系,既沟通了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又连接着蒙古草原、东北大地。北京地区作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过渡地区,是两种文化的融汇之地。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沟通,才进一步发展与巩固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统一。元代以大都作为首都,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步骤。明、清迁都北京,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治稳定和国家统一。元明清以来,随着统一王朝的建立与发展,北京地区进一步成长为中国统一政权的都城所在。

——摘编自高福美《古都北京建都过程考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