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

日期: 2024-06-13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

单项选择题(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试题详情
据统计,英国输华货物总值,1837年为90万英镑,1843年增加到145.6万英镑,1845年竟达239.4万英镑。这主要是因为( )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虎门销烟的胜利
C、 《资政新篇》的实践
D、 总理衙门的设立
试题详情
正当太平军与清军在长江中下游激烈争夺的时候,英、法在俄、美的支持下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这场战争( )
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
C、 打消了列强的侵华气焰
D、 完全杜绝了鸦片贸易
试题详情
1880年,刘铭传(后任台湾巡抚)建议修铁路,而刘锡鸿(曾任驻德公使)等人则反对,还说“我国乾隆朝之世,非有火车也,然而廪溢库充,民丰物阜……西洋亦效贡而称臣。”这可以说明( )
A、 清廷内部矛盾重重
B、 铁路建设劳民伤财
C、 洋务运动遭受阻力
D、 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试题详情
《邓世昌殉国情形考辨》(1984年发表)一文中,探讨了关于邓世昌殉国情形的不同说法,现行人教版历史教材说法与该文有所不同,如下表所示。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情形

说法

更早采用的说法

《邓世昌殉国情形考辨》采用的说法

人教版历史教材采用的说法

致远舰撞向敌舰问题

撞向吉野舰

欲撞向日舰,但不一定是吉野舰



致远舰被击沉问题

被鱼雷击中

被炮弹击中


A、 历史教材说法必然准确无误
B、 历史研究受到考古发掘影响
C、 邓世昌无愧于民族英雄称号
D、 邓世昌殉国的历史存在虚构
试题详情
1898年,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在长沙发起“湖南试办不缠足会”,规定“凡入会人所生女子不得缠足,所生男子不得取缠足之女”。由此可知( )
A、 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
B、 男女平等思想已经得到广泛传播
C、 维新派代表底层人民的根本利益
D、 维新运动包含了社会风俗的改良
试题详情
在义和团运动期间,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态度经历了“剿灭”到“招抚”,再到请求外国侵略者“助剿”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
A、 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B、 义和团的斗争策略
C、 侵略者的凶恶嘴脸
D、 统治者的高瞻远瞩
试题详情
下表是某同学在学习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相关内容后所做的笔记小结。其中④属于( )

序号

内容

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

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A、 历史原因
B、 历史过程
C、 历史史实
D、 历史评价
试题详情
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这说明( )
A、 武昌起义不具历史进步性
B、 革命观念尚未完全深入人心
C、 革命党人缺乏斗争的智慧
D、 清朝腐败统治已经彻底瓦解
试题详情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指出:“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由此可知南京临时政府( )
A、 已得到列强全力支持
B、 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C、 实现了中国完全独立
D、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试题详情
“在二次革命中,……英国银行直接向驻沪的中国海军舰只拨给‘善后大借款’的现款,……第二天革命党人进攻江南制造局时,驻上海的中国兵舰即发炮挫败了革命党人。革命党人在1913年也有外国朋友,……对革命党人最有力的帮助,是二次革命失败之后,日本在中国的海军舰只,护送革命党领导人到达安全地带。”上述材料表明( )
A、 二次革命得到列强大力支持
B、 列强竭力维护在华侵略利益
C、 列强对二次革命持完全中立态度
D、 列强在二次革命中仅支持袁世凯
试题详情
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括号内应填的是( )

( )造成的一些后果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 八国联军侵华
B、 袁世凯复辟帝制
C、 军阀割据混战
D、 国民党发动内战
试题详情
下图是漫画家沈伯尘创作的《工商学打倒曹、陆、章》。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义和团运动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百团大战
试题详情
下表为1920年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部分)的简况。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活动( )

地点

人物

主要活动

北京

李大钊

散发《劳动宣言》,讲解五一劳动节的历史和意义

长辛店

邓中夏

出席1000多工人参加的纪念大会并在大会上演说

上海

陈独秀

参加了“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筹备会,并演讲了劳工问题

A、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 完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C、 掀起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
D、 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试题详情
到1926年底,湖南已有54个县建立农民协会组织,会员达107万人;到1927年1日,会员又增加到200万人;湖北全省农民协会会员1926年7月有3万人,到11月增加20万人左右。导致上述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A、 护国战争的节节胜利
B、 中共一大党纲的落实
C、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D、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试题详情
在行军途中,毛泽东在永新对部队进行改编,把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将党支部建在连上;实行民主管理,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坚持官兵一致的原则。这个做法( )
A、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 实践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C、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D、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重要原则
试题详情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对“转折点”理解正确的是( )
A、 改变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B、 扭转了不正确的军事路线和军事指挥
C、 抛弃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 放弃了中央苏区作为革命中心的地位
试题详情
1931年11月,在东北军将领马占山的指挥下,中国守军抱着“与城偕亡”的决心,守卫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在嫩江桥与日军血战,多次击退强敌,但终因孤军无援,伤亡过大而撤退。不久,齐齐哈尔沦陷。这段史实可以用于理解( )
A、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军犯下的罪行
B、 九一八事变前日军蓄谋已久的准备
C、 日军扩大侵略占领东北三省的过程
D、 全民抗战时期军民浴血奋战的场景
试题详情
“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这是中共中央在1937年发表的宣言节选,由此可见( )
A、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成果得到巩固
B、 国民政府取消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C、 国民政府继续推行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D、 国共团结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正在形成
试题详情
下列历史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 东北抗联的艰苦斗争
B、 敌后战场的奋勇杀敌
C、 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
D、 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
试题详情
1943年1月,中美、中英分别签署了《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随后,其他国家如比利时、加拿大、瑞典、荷兰、丹麦、葡萄牙等国相继宣布放弃在华特权,并与中国签订了平等的新条约。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 )
A、 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
B、 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
C、 废除了所有的不平等条约
D、 实现了独立自主的伟大梦想
试题详情
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一文中写道:“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毛泽东来重庆的目的是( )
A、 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B、 为中共七大召开做好准备
C、 前来参加对日的受降仪式
D、 防止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
试题详情
火柴产业是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一张名片。某同学收集了一组近代火柴盒的图片,其传递的思想是( )

A、 自强求富
B、 变法图强
C、 民主共和
D、 实业救国
试题详情
20世纪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塑造了许多妇孺皆知的形象(列举部分,如下表)。其广为流传的原因是( )

作品塑造形象

《阿Q正传》

在封建势力压榨下的落后的农民形象

《子夜》

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象

《骆驼祥子》

城市贫民(北平车夫)形象

《华威先生》

国民党官僚的腐败形象

《小二黑结婚》

解放区新型农民的形象

A、 写作手法高度统一
B、 传统文化挖掘充分
C、 积极顺应时代潮流
D、 借鉴欧美创作风格

非选择题(2大题,共24分)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材料二: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国家根据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部分)

时间(年)

革命时期

土地政策

1927-1937

A:土地革命时期

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②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③打土豪、分田地

1937-1945

B: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1945-1949

C:解放战争时期

——以上三则材料均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序号

时间

事件

19世纪40年代

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19世纪90年代

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

19世纪90年代末

维新变法

1905年

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

1911-1912

辛亥革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5年

《青年杂志》创刊

1919年

五四运动、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1年

中共“一大”召开

1928﹣1930年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1931年冬

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945年

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请回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