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 , 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合璁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赠少保,端敏。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合/璁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 B . 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合/璁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 C . 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合/璁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 D . 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合/璁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服阕:服丧期满除去丧服。服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戴孝,通过穿孝服﹑佩黑纱或戴白花等形式对死去的长辈或平辈亲属表示哀悼。 B . 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诸葛亮《出师表》里“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中的“有司”就是这个意思。 C . 擢:本义为抽引,拉拔;引申为选拔、提升官职。如“擢发难数”的“擢”为拉、拔之意;而“擢奇”的“擢”即指选拔。 D . 谥: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扬的称号,始于西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胡世宁性情刚直,不畏强暴。宁王有造反意图,他非常愤恨,大胆上书,劝谏皇上遏制宁王宸濠的势力。 B . 胡世宁通晓军事,擅于谋划。在赴京途中,他出谋划策,成功防守,从而化解了贼寇攻城的危机。 C . 胡世宁为官公正,推贤举能。他积极举荐在考评中被罢黜的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又为受牵连被罢官的副使施儒、杨必进进言。 D . 胡世宁处事严正,坚持自我。在与李承勋、张璁及桂萼等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不因个人情感而轻易更改主张、附和他人言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②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