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趦趄 , 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徼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唐代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注】①形势:地位和权势。②趦趄:欲行又止。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B .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C .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D .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癸丑是干支纪年,古人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依次两两相配纪年。 B . 丝竹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C . 黜陟,与古代官职的进退升降有关,文中“黜”是指官职的提拔、升迁,“陟”指降职、罢免。 D . 乙文是一篇赠序,赠序一般放在著作正文之前,不能独立成文,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之辞。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时的情形,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是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B . 甲文语言或骈或散,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错落优美。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 C . 乙文刻画了骄奢的权贵和趋炎附势的小人的丑态,批判了当时无才小人执掌政权的黑暗政治环境。 D . 乙文末段先用“壮之”表达了对李愿的话的赞同,再以“歌”极言盘谷之美和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②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5. (5) 乙文第四段中,李愿发出“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的疑问,你认为“其于为人”是“贤”还是“不肖”,为什么?请结合本段回答。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