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汕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距县西五十里,有灵山寺,创于唐僧大颠。当昌黎韩公①刺潮州时,祀神海上,留宿其地,因与大颠往来。后改刺袁州,留衣为别,山故有留衣亭。屡经兵燹鞠为茂草父老仅传其址而已余窃惟今天子德洽四海,民殷物阜。凡浮屠、老子之宫,与夫一丘一壑,才人逸士所当留连而与托者。而斯亭者,重以韩公之流风余韵,顾听为荆榛之墟,是亦守土者之羞也!爰捐俸金五十,庀材鸠工,经始于辛巳八月,阅四月始成。

    置酒于亭,客起而问曰:“韩公生平排斥佛老不遗余力,时又以谏迎佛骨被谪,则公于僧宜深恶而痛绝之,何忽于大颠情好殷勤?”予曰:“公不云乎,‘人固有墨名而儒行者,可以与之游乎’②!若大颠,固所谓问其名则非、较其行则是者也。唐宪宗崇尚释氏,舁佛骨入大内,朝野倾动若狂,士庶解衣散钱,惟恐不及。韩公以大儒自命,不惮死祸,抗表争论。而大颠于佛法大盛之日,穷处海滨,友木石而侣蛇虎。不为利疚,不为威服,公与大颠同之。然则,方以内惟公一人,方以外惟大颠一人,两相契合,莫逆于心,固未易为一二流俗人道者。而必拘拘较论于儒释之迹,不亦浅之乎视韩公也哉!”

    夫修举废坠,并论著古人遗事,以阐幽而解惑,有司之事也。山川景物之胜概,草木烟云之杳霭,登斯亭者,宜自得之,故不备载焉。

    (节选自《潮阳县志·重建灵山留衣亭记》,有删改。作者是彭象升,其时任潮阳知县)

    材料二:

    知道贵明,守道贵笃。知而不明,则莫所适从,是谓畔道;守而不笃,则出入是非,是谓惑道。观夫佛骨一表③,其辞严义正,至今读之,犹有生气。独惜乎知之有足与,而其守未笃也。盖当夫谪潮幽居,而大颠密迩,则夫平生以辟佛老自许者,其刚方正直之气,盖奄奄殆尽矣。而韩愈留衣古寺之为,是延乎盗而入之门矣,恶在其为辟佛老哉。

    (节选自林大钦《东圃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①韩愈因谏迎佛骨而被贬潮州。在潮期间,与大颠和尚结交。改任前,留衣作别。这一行为引发后人争议。②引自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大意是“有墨者之名而行儒家之行的人,可以与之交往”。③指韩愈《论佛骨表》。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屡经A兵燹B鞠为茂草C父老仅传其址D而已E余窃F惟今天子G德洽H四海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友木石而侣蛇虎”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两句中的“侣”“友”用法相同。 B . 胜概,指优美的景象,“胜”与《岳阳楼记》“巴陵胜状”的“胜”意义和词性均相同。 C . 而,文中用以表示前后之间句意有转折,与《师说》“则耻师焉”的“则”意义不同。 D . 佛老,佛家和道家的并称。佛教,又称为“释教”。材料一以“释氏”来指称佛教。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彭象升深感自己身为管辖一方疆土的地方官员,负有重建留衣亭的分内职责。他还付诸实际行动,捐出俸禄,召集工匠,最终促成此事。 B . 彭象升认为,韩愈、大颠虽分属儒释两派,但一人不随朝野追捧佛骨,一人在佛教大盛之际隐处潮地,两人均不从流俗,交情也无需俗人置喙。 C . 彭象升为留衣亭作记,却基本不描述亭子周遭的自然景观,而是从亭子的历史由来以及重建亭子的缘由着笔,进而评析韩愈与大颠的交情。 D . 通晓儒道,要做到明晰清楚;遵守儒道,要做到坚定不移。林大钦开篇提出关于“知道”和“守道”的观点,是为后文评价韩愈的行为张本。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斯亭者,重以韩公之流风余韵,顾听为荆榛之墟,是亦守土者之羞也!

      ②韩愈留衣古寺之为,是延乎盗而入之门矣,恶在其为辟佛老哉。

    5. (5) 对于韩愈与大颠结交一事,两则材料的看法不同。请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