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生命有无限可能

    ①街道两旁种着高大的梧桐树。夏日的一个午后,一场如灾难片里的暴风骤雨,将其中的一棵树硬生生打折了。殿柱般粗大的树干,横在路面上,阻挡了两边的车道。

    ②傍晚下班时,断树已移走,地上的残枝碎叶也被清理干净。后来的人很难留意到,不久前这里曾躺着一棵树。就如我曾无数次从这棵梧桐树下走过,在今天之前却从未注意过它。

    ③而如今它的存在,是那么的突兀——园林工人并未将它连根锯走,而是留下了一段两米余高的树桩,斑驳地矗立着。这哪还是一棵树!分明是一根木头,与左右格格不入。我有些纳闷:为什么不直接连根刨走,留下的空位好再栽上一棵树苗?

    ④没了硕大的树冠遮阴,那一方天地显得特别敞亮。刚开始,我上下班经过,总忍不住瞥上一眼。我已迫不及待地给它判了死刑:这树桩光秃秃的,经过炎夏的炙烤,入秋就该干枯了;或者入冬后指不定就直接倒了,来年春天树根也烂了,刚好给新栽种的树苗增加肥力。

    ⑤日子一天天照旧,不久便忘却了树桩的存在。立秋过后的一个早晨,当我再经此路段时,视野里忽然跃入让人诧异的一幕:一直茕茕孑立的树桩,在距离顶端截面二三十厘米处,竟萌生了三五簇鲜嫩的枝叶,蓬蓬勃勃的,全然不顾时令。

    ⑥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直译过来大意是,春风吹开桃李花,秋雨滴落梧桐叶。入秋十多日,街道上目之所及的梧桐树叶,已然陆续开始泛黄枯脆。眼前的这段树桩——不!这棵树,居然悄无声息地走进了属于它的一树春天。

    ⑦还记得世纪初的一个夏天,我去浙西南的大山里采访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农。他在七岁时,被一次高烧夺去了视力。此后几年,他尝试着摸路,自然是举步维艰跟斗无数,甚至三次从楼上掉下来险些丧命。但他仍不停止学习如何在一片黑暗中生存。

    ⑧二十三岁那年,父母相继去世,从此他便茕茕孑立,独对漫长的乌黑一片的日子。许多人皆以为,他的生命必定无望。然而,世人都错了,他们低估了生命的顽强——他居然一个人摸索着上山砍柴,下地种田,每年还养肥一头年猪。

    ⑨我见到老农那年,他六十八岁。前些时日辗转联系后得知,已八十五岁高龄的老农,依然顽强康健。当年他向我述说传奇般的过往时,虽有两只枯败的眼窝强力佐证,但我仍无法说服自己去相信他是全然看不到世界的盲人。

    ⑩“死不了,我的命硬得很。”回忆的时候,老人很坚决。他说双眼刚失明时,他哭过,可是很快就不哭了,“哭没用呀!”

    ⑪梧桐树是有生命的,这一点确信无疑。设若它也有痛感和情感,那么,当被暴风雨硬生生折断时,它一定痛哭过;当园林工人拿着电锯,锯向它仅有的枝干时,它一定绝望过。只是在后来的某一刻,这梧桐树桩也如老农一样对自己发誓:死不了,我的命硬得很!

    ⑫少时在乡下农村,无聊时总喜欢拿手指去堵水管。彼时是真正的“自来水”,几段皮管从屋后山上接了山泉来,四季长流不息。那原本不紧不慢的水流,突然受阻,先是被迫回流,不久就开始到处冲击。每次无论我的决心有多大,往日病恹恹的水流总能找到新出口。要么从指缝间冲锋,要么从老旧的皮管中突破。那一刻的水流,是如此激情四射,畅快淋漓。

    ⑬是的,没有遇到命运的阻力前,梧桐绝不自知,只一个树桩,还能违背时令在秋来万物凋零时重发几枝?老农绝不相信,双目失明又没了父母这最后的依靠,还能在漫漫的漆黑里独自走过半个多世纪?

    ⑭生命不唯一个出口,生命有无限可能。

    (作者:金小林;摘自《羊城晚报》2020年09月29日)

    1. (1) 作者由折断的梧桐树长出鲜嫩枝叶的故事想起类似的一个老农经历,请简洁地概括这段经历。
    2. (2) 第③段主要表现出树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3. (3) 请自选角度赏析第⑥段的画线句子。

      眼前的这段树桩——不!这棵树,居然悄无声息地走进了属于它的一树春天。

    4. (4) 有人说,第⑫段的内容可以删掉,你同意吗?为什么?
    5. (5) 请结合初中语文教材指定名著中的人物故事说说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100字左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