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小岳在笔记本中摘录了几则与筷子相关的材料,请协助他完成下面的习题。

    【材料一】筷子,是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从外形上看,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对应着天圆地方。

    筷子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半岛、日本等汉字文化圈。如今能够追溯到的最早的筷子,出现在商朝晚期,那时的昏君纣王就已经在使用象牙制成的精美筷子了。到了战国时期,这种在当时被称为棶(jiā)的餐具,逐渐取代了餐叉的历史地位。而到了两汉时期,基本已经普及到各家各户,此时已改称为“箸”。如今东南沿海地区各种方言仍大量保留这一叫法,如闽南话与温州话。直到明朝,才正式出现了筷子的叫法。

    【材料二】下面是筷子握法图解:

    【材料三】使用筷子时都是两根一块,其意为“阴阳两和”“合二为一”,意求圆满,故称“一双筷子”。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 筷子的使用也有讲究与忌讳:如一双不能长短不一,否则就是“三长两短”; 吃饭时,忌用筷子敲击碗沿,因过去乞丐乞讨常以筷击碗出声; 用筷插或不断翻拨菜品,被视为不雅之举; 将筷子竖着或着插在盛饭的碗中,被看作不言祥,因为过去的祭祀都是在碗中插上一双筷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筷子发明于中国,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筷子出现在商朝晚期。 B . 筷子最早称为“箸”,两汉时期,筷子已经普及到各家各户。 C . “箸”这一叫法,至今仍然在闽南与温州的方言中大量保留。 D . 不将筷子插在盛饭的碗中,是因祭祀时常常在碗中插上筷子。
    2. (2)  请根据材料二“筷子的握法图解”,介绍握筷子时手指的握法。
    3. (3) “筷子”承载了哪些中华文化内蕴? 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