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八上·威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车牌“11号”

    周礼

    ①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一生致力于知识救国,曾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等,培养了周恩来、曹禺等众多杰出人才。作为一校之长,张伯苓生活俭朴,从不在自己的身上多花一分钱,即使是参加公务活动,他也会省之又省。

    ②张伯苓先生白手起家,创办多所学校,经费来源主要靠社会募捐,由此,他得了个“化缘和尚”的绰号。大家感念张伯苓办教育的赤诚和一腔爱国热情,纷纷慷慨解囊。面对募集来的巨款,他毫不动心,从未挪用过一分一厘,而是把所得款项一一登记造册,账目完全透明化、公开化。他坚持钱要用在刀刃上,绝不允许铺张浪费,更不允许资金落入私人腰包。

    ③在张伯苓先生的苦心经营下,学校的资产迅速增长,教员的工资一涨再涨,很多教授都拿到了月薪300元,而校长张伯苓的工资,却一直是100元。有人提醒他:“你为南开的发展殚精竭虑,即使不愿多拿,也应该与教授的工资持平啊。”张伯苓笑道:“我就是一个打杂儿的,哪能跟教授们比呀。”

    ④不仅如此,张伯苓还坚持只拿一份工资,他虽然是多所学校的校长,付出的心力也比任何人都多,但从不肯多领工资。他把本属于自己的钱,全部用在了学校建设与提高教师待遇上。

    ⑤张伯苓先生出行很少坐车,无论是上下班,还是去市里开会,都一路步行,即便有时去外地出差,也只坐三等车厢。当时,南开大学的教授薪水很高,几乎个个都有“黄包车”专车,有的甚至还拥有私家汽车。可以说,张伯苓的生活标准,还不及学校的普通教员。

    ⑥对此,张伯苓先生毫不在乎,他说,多走走路,对身体有好处。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会议,散会后,服务员望着满是小轿车的停车场问他:“您车号是多少?”张伯苓风趣地回答:“11号。”服务员信以为真,谁知找来找去,始终找不到“11号车”。等他看到张伯苓远去的背影时,终于醒悟过来,原来,所谓“11号车”就是步行的意思。

    ⑦除了开会不坐车外,张伯苓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出门必带灭臭虫药。因为他出差时,总是住最便宜的旅店,那些馆舍里,往往臭虫横行,拿着灭虫药物,自然更方便了。

    张伯苓给南开的教授们修建了宽敞的住宅,自己却住在南开中学后面一个羊皮市场的简陋平房里。有一回,张学良乘车拜访天津名人,转来转去,却寻不到张伯苓的住所。几经打听,才在一条晒满了羊皮、散发着臭气的陋巷中,找到了张伯苓的家。张学良感慨万千,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怎么也想不到,张伯苓先生竟住在这样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

    ⑨张伯苓去世时,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位身份特殊的老人,居然房无一间,地无一亩,更没存款,口袋里仅剩六元七角钱。

    ⑩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大公无私的校长,才有了中国的百年名校——南开。

    (选自《河北日报》2023年4月21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题目“车牌‘11号’”,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B . 首段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张伯苓的杰出成就和俭朴作风。 C . 张伯苓将本属于自己的钱,用于学校建设和提高教师待遇。 D . 张伯苓去世时,人们发现他无房无地无存款,这仅说明他生活俭朴。
    2. (2) 本文叙写了张伯苓的哪些事迹?请简要概括。
    3. (3)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①他坚持钱要用在刀刃上,绝不允许铺张浪费,更不允许资金落入私人腰包。(从词语关系的角度赏析加点词语)

      ②张伯苓给南开的教授们修建了宽敞的住宅,自己却住在南开中学后面一个羊皮市场的简陋平房里。(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4. (4) 文章第⑧段叙写张学良拜访张伯苓的故事,有何用意?请简要回答。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