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七上·长宁期中) 读下面的文学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是山

    ——周海刚

    ①2020年夏至,屋外酷热,偶有微风拂面,带来一丝凉意。身在北京的我,隔窗朝着故乡的方向凝望,远在一千多公里的那片黄土地上有我的家乡——宝鸡,位于陕西西部,地处秦岭北麓、渭水之滨。宝鸡郊外从陈仓区虢镇往南经过渭河大桥、沿着310国道往东就到了那个让我无数次魂牵梦绕的庭院,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家。此时此刻,年近七旬的母亲是否在地里忙活着,是否在打理着院子,是否在用那粗糙的满是老茧的手颤巍巍地摩挲着父亲的老照片……

    ②永远铭记2018年4月29日,那一天中午,父亲永远离开了,母亲的山、子女的山、家庭的山,崩塌了。那天晚上,我带着未能看到父亲生前最后一眼的悔恨,在开往老家的高铁上整夜未眠,时刻都在回忆父亲,跟父亲默默告别。

    ③那一别,我将再也不会看见身体瘦削的父亲闲暇时手执一把琴弦断了续、续了又断、漆黑陈旧的二胡,眼睛微闭,神情严肃的样子,也再不能听见这把二胡苍凉凄婉的声音,儿时那琴声在院子里飘荡,仿佛要把父亲这辈人的酸甜苦辣说尽。

    ④那一别、再也不会看见穿着朴素的父亲、戴着咖啡色眼镜,爬过家乡一道又一道梁、翻过家乡一道又一道坎,每次到了村里的至高处——凤凰台,许久静静凝望,仿佛要将家乡的前世今生都铭记。

    ⑤那一别,再也不会看见父亲忙忙碌碌的模样,步行、蹬自行车、骑摩托车,一天天起早贪黑、一年年奔波操劳,只为了把儿女拉扯大、把家里的日子过好。

    ⑥转眼间,父亲已走了2年零2月又23天。阴阳两隔万重山,自此只在梦萦中。对于父亲的离开,母亲和我们三个子女至今无法释怀,恍然如梦。这段日子,我们更加懂得,父亲是山。

    ⑦父亲是山、在于他一世勤劳。记不清多少次,父亲在地里干活,勤奋如牛,割麦子、掰玉米、为苹果树施肥……一年365天似乎总在忙碌,不知疲惫,拉扯着一家老小,托起家庭的幸福。常常听父亲念叨梦想,他十几岁看到村里有大人骑着一辆“二八式”凤凰牌自行车时,两眼放光,羡慕不已,心里想,“要是有辆自行车就好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质匮乏,父亲和母亲结婚了,有了我们三个子女,把子女养活成人成了他的梦想。面对生活的艰辛、父亲如山般坚强、种植苹果、西瓜等经济作物,回收水泥袋,承包砖瓦厂,日以继夜、夜以继日,靠勤劳的双手把梦想变成现实,温饱实现了,子女也已长大、成家立业。

    ⑧父亲是山,在于他一生有爱。父亲一辈子深爱着家乡的土地。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作为亿万农民的一员、父亲骨子里继承了农耕文明中对土地饱有的质朴纯粹的爱。父亲干农活是把“好手”,在我印象中,父亲种的小麦、玉米总是比旁边田地里的长势更好、颗粒更饱满,种的苹果、西瓜大又甜。父亲经常说,“土地是有灵性的,要用爱去经营,用心用情去耕耘,总会有收获。”父亲一辈子爱着子女,他经常对我们说,“人穷志不能短!”“求学是走出种地为生的农村的唯一出路。”……印象中,很多村里的孩子下午放学回家就被家长催着干农活,一直到天黑,晚饭后拖着疲惫的身子应付着当天的作业,而父亲从不耽误我们学习,我们放学后可以专心写作业,完成学习任务后再去帮家里干活。对于子女的学习,父亲近乎严苛。记忆里,我的哥哥曾由于贪玩,有次期末考试数学成绩不及格,他怕被父亲揍,偷偷改了成绩,不成想被父亲发现,成绩单被撕得粉碎,哥哥也被父亲严令罚站了许久。此后,哥哥哭着把成绩单碎片拼接起来,用襁糊粘好,从此像变了个人,勤奋学习,再也不偷懒了。这一切都牢牢刻在了我心里。不仅是学习,在其他方面,父亲给予我们无私的爱,呵护我们成长,教会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记得父亲住院时,握着他的手,听着他断断续续说话,每一句都在关心身边的人,唯独没有自己。那时候,父亲骨瘦如柴,手臂更瘦弱得令人心痛,好想一辈子都握着他的手,一辈子都聆听他念叨。

    ⑨请珍重,我永远敬重的如山的父亲!巍巍秦岭之麓,浩浩渭水之滨,青山绿水与您相偎,抔抔黄土与您相伴,不忍您最后说过的“实在坚持不住了”,那就放下病魔带来的万般苦痛,手执那二胡,去把那欢乐的曲儿奏,把那开心的秦腔吼……

    (——选自“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020﹣06﹣21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①段连用三个“是否”开头的句子,既表现出作者对老家、母亲的思念,更是为后文写对父亲的思念埋下伏笔,作情感的铺垫。 B . 第⑥段在文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开启后文对父亲人生经历的描写。 C . “父亲是山”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父亲在母亲、子女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二是父亲对家庭的默默付出,让家庭成员感受到了浓浓的关爱。 D . 文中两次提到的“二胡”是父亲悲苦、压抑的生活的象征。
    2. (2) 作者笔下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点作答。
    3. (3) 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4. (4) 父亲对子女的温情,常常被他严格的要求和严肃的表情所掩盖,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呢?请将它写下来,同大家分享。(不少于5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