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九上·哈尔滨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今年,舞剧《五星出东方》中“锦绣”舞段惊艳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兔年春晚,使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这件珍贵的文物在人们的生活中又“活”了起来。

    【材料一】

    1995年10月,中日联合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的一处汉代墓葬中,发现了一件色彩鲜艳的锦护臂。整件护臂长18.5厘来,宽12.5厘来,在织锦的彩色纹样间,8个篆体汉字跃然而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是迄今为止新疆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中国”二字,诞生于汉代,距今两千多年。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质地为蜀锦,蜀锦素有“寸锦寸金”之脉,当时只有长安和成都才有能力生产。这件织锦护臂代表着当时我国乃至世界上丝绸织造工艺的顶级水平,是不折不扣的名贵品。先看颜色,这件织锦护臂可谓色彩斑斓,用了汉锦中最高的“五套”档次,即蓝、绿、红、黄、白五套彩色经线与一套纬线相交,质地厚实。五色配置讲究,分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对应,正是“五星”所体现的内容。再看图案,纹样美观流畅,五色丝线错落有致地织出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8个汉字,以及星纹、云纹,还有孔雀、仙鹤、白虎等祥禽瑞兽这样。书法文字与灵动图案的和谐匹配,十分罕见。织锦护臂通过色彩、图案和文字把天文、史实和古人的五行观念等巧妙地融为一体,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特殊魅力,显示着一种强大的信心和力量。方寸之间,浓缩了历史,凝结着文明,展现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博大与坚韧。

    (选自《中国民族报》2023年5月9日,有制改)

    【材料二】

    一年多来,舞剧《五星出东方》在全国多地已巡演30余场,登上央视《国家宝藏》等多个热门电视节目,相关话题的网络曝光量超5亿次,相继捧回了第十七届“文化大奖”和第十六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舞剧播出后,根据相关调查和统计,今年春节期间和去年春节同期相比,进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参观人数上涨了150%,观众数量猛增,只为一睹护臂“真容”。《五星出东方》的构思源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舞剧讲述了汉朝戍边将领奉,在精绝古城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精绝首领之女春君,从剑拔弩张到并肩携手,从素不相识到惺惺相惜,最终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其中,奉贴身佩戴的织锦护臂见证了这一切。男主人公奉,女主人公春君和精绝城的名字可以在出土文物中找到依据,也正是基于史实高于生活的作,让这部作品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舞,跳的是人民生活;历史,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从历史的真实中提炼出艺术的真实,《五星出东方》以虚构之“事”映射历史之“真”以浪漫之“情”升华家国之“志”,让沉寂的文物绽放由新的光彩,也为以文物等史料为原型编排戏剧舞蹈、创新方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由了一些探索。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传承中华文明的基因,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的家园,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2月7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正确一项是( )
      A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有“中国”二字的文物。 B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质地为蜀锦,由此可以断定此文物是当时成都生产。 C . 舞剧《五星出东方》的男女主人公和精绝古城的名字都可以在出土文物中找到依据。 D . “舞”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舞剧《五星出东方》从历史真实中提炼出生活真实。
    2. (2)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用“18.5厘米”“12.5厘米”介绍了织锦护臂的尺寸:材料二用“30余场”“超5亿次”等数据体现了舞剧在全国巡演后所产生的轰动效应,语言严谨准确。 B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体现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博大与坚韧,舞剧借助这件文物,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展现出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美好图景。 C . 织锦护臂这件文物,激发了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灵感,舞剧的巡演让尘封的文物舞动起来,绽放新的光彩,引起更多关注。文物的价值与舞剧的意义都得到体现。 D . 两则材料用真实的文物和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论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观点,逻辑严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3. (3) 舞剧《五星出东方》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件珍贵的文物“活”了起来。你认为还可以用哪些方式来宣传这件文物呢?请制定两套合理方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