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昆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杀主也。为人主而大信其子,则奸臣得于子以成其私,故李兑傅赵王而饿主父。为人主而大信其要,则奸臣得乘于妻以成其私,故优施傅丽姬杀申生而立奚齐。夫以要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 

     (节选自《韩非子•备内》) 

     材料二: 

     贞观十四年,魏征上疏曰:“臣闻君为元首 , 臣作股肱,齐契同心,合而成体,体或不备,未有成人。然则首虽尊高必资手足以成体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夫委任大臣,欲其尽力,每官有所避忌不言,则为不尽。若举得其人,何嫌于故旧。若举非其任,何贵于疏远。待之不尽诚信,何以责其忠恕哉!臣虽或有失之,君亦未为得也。夫上之不信于下,必以为下无可信矣。若必下无可信,则上亦有可疑矣。上下相疑,则不可以言至治矣。当今群臣之内,远在一方,流言三至而不投杼者,臣窃思度,未见其人。夫以四海之广,士庶之众,岂无一二可信之人哉?盖信之则无不可,疑之则无可信者,岂独臣之过乎?夫以一介庸夫结为交友,以身相许,死且不渝,况君臣契合,寄同鱼水。若君为尧、舜,臣为稷、契,岂有遇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哉!此虽下之立忠未有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所致也。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乎!以陛下之圣明,以当今之功业,诚能博求时俊,上下同心,则三皇可追而五帝可俯而六矣。夏、殷、周、汉,夫何足数!”太宗深嘉纳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臣鉴戒》)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则首虽尊B高C必资D手足以成体E君虽明哲F必藉G股肱H以致治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乘,指利用,与《诗经•氓》中的“乘彼垝垣”的“乘”字的含义不同。 B . 元首,指头,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凡百元首”的“元首”含义相同。 C . 四,成为第四个,“六王毕,四海一”的“一”指统一 两者的用法相同。 D . 五帝,说法不一,《史记•五帝本纪》指皇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韩非子认为相信别人是君主的祸患所在:过于相信臣子就会被劫持杀害;他用李兑和优施之事强调君主连自己的儿子和妻子尚且不能相信。 B . 魏征上疏认为君臣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要将国家治理好必须两者协调配合,因此君主要充分信任臣子,这样才能让臣子做事尽心竭力。 C . 魏征认为君臣相疑非臣子一方之过,君主也有责任,相距遥远就容易被谣言所误,而君臣若像尧、舜与稷、契那样,就不会轻易改志变心。 D . 魏征对未来充满期待,他认为假如唐太宗凭借自己的英明圣哲和现如今的成就,诚恳求贤,君臣同心,那么未来就可与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 

       ②此虽下之立忠未有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所致也。 

    5. (5) 关于君臣是否要相互信任的问题,韩非子和魏征的意见相左,但都有道理,试加以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