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长沙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涿谷上,宋人成列矣,楚人未及济,右司马购强趋而谏曰:“楚人众而宋人寡,请使楚人半 , 未成列而击之,必败。”襄公曰:“寡人闻君子曰:‘不重伤 , 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厄,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右司马曰:“君不爱宋民,腹心不完,特为义耳。”公曰:“不反列,且行法。”右司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阵矣,公乃鼓之。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夫必恃人主之自躬亲而后民听从,是则将令人主耕以为食,服战雁行也民乃肯耕战,则人主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材料二 

    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资仁者之名尔而宋襄公热鄙子用于次雎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纱①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鄯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删改)

    【注】①纱:弯转,扭曲。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以不仁A之资B盗C仁者D之名尔E而宋襄公F执鄙子G用H于次睢之社。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既,指动作已经完成,与《过秦论》“始皇既没”中的“既”词义相同。 B . 涉,徒步渡水,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园日涉以成趣”的“涉”词义相同。 C . 重伤,指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与现在所说的“造成重伤”并不一样。 D . 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可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宋襄公率兵与楚国交战,宋国的右司马购强建议,楚国战士比宋国多,如果宋国在楚国人渡河过半还没排好队列时发动攻击,就可以打败他们。 B . 宋襄公因不采纳建议而受到右司马的批评,宋襄公命令说,你不回到队列中去就要接受军法处置;待楚国布好阵势再发动进攻,结果被打得大败。 C . 宋楚之战,《春秋》写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战败之罪显而易见;《公羊传》却赞誉他如周文王。其中的分歧疑义,苏轼认为有必要辩明。 D . 在苏轼看来,宋襄公和王莽类似,宋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阵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 

      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5. (5) 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认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