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下·衡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历久弥新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完成国家想象与民族认同的重要脉络,更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综合性、包容性、天下情怀等。综合性是指它产生于辽阔的中华大地,综合了水利农耕文明、草原游牧文明、商业文明等多种文化因素和特质,中华文明是世界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且常新的文明。包容性是指它具有博大的包容精神和包容能力,善于吸纳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并进行融合创新发展。天下情怀是指以“天下”论人论事论理,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此,我们有必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

    扎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工作。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充分发挥社交平台、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的作用,培育一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网红”品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应着中华民族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具有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天然优势,对人们良好道德品行、审美情怀的养成能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赋予它时代内涵,让它展现出时代风采,使其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统一。

    (摘编自陈秉公《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

    材料二:

    近日,由北方昆曲剧院创演的新编昆剧《曹雪芹》上演,该剧展现了别具一格、不同寻常的艺术样态,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在全剧的情节安排上,我们可见作者独具的艺术匠心:围绕曹雪芹的生命行旅与心态历程选取《红楼梦》中相关主要人物的命运轨迹,与之巧妙地相勾连叠合,在着力张扬曹雪芹的贫贱不移、不阿权贵、磊落襟怀、济世为民的精神追求与高尚人格的同时,表征了作家与作品间的生命肌理。

    另外,该剧试图寻求一种现代昆腔歌舞诗画的艺术样态。就全剧的艺术呈现而言,这显然与人们通常对昆曲的审美定式有别。该剧以“破圈”“跨界融合”之思维出发,强化了舞蹈、交响乐等艺术元素的融入。在力求凸显写意、传神、诗化特点的艺术中,大量运用古典舞的群舞形态,造境、抒情、过桥、联结、衔接贯通。与群舞相伴的是幕间唱、伴唱、合唱、群唱。交响乐队营造的厚重音境,也给人们一种强劲的现代歌舞剧的审美快感。

    半个多世纪以来,北方昆曲剧院始终坚持传承与创新,打磨了南、北昆之优秀折子戏二百余出,力求细致入微。精心打磨、上演《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西厢记》等经典。近年来,老、中两代艺术家相继谢世或退出舞台,一大批青年才俊接续而来,他们向南、北昆诸多名家拜师求艺,南北相融,才艺益隆。剧院在新创剧目的选择上,始终坚持与时代共振,与人们的审美需求相交汇。审美不仅包含着对艺术的认知,还包括对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的判断,这样才能不断推进艺术创新。创新首先得分清楚哪些是观众喜欢的、哪些是观众反感的。同其他剧种相较,昆剧最难于表现现实生活,而北昆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排演了《红霞》《飞夺泸定桥》《师生之情》;近年又排演了《陶然情》《林徽因》,以及外国民间故事剧《夕鹤》、现代寓言剧《偶人记》等,这些剧目在艺术样式和舞台呈现上与传统有很大差异,但都谨慎保持在剧种范式中。获得国内外广泛声誉的上下本昆曲《红楼梦》的成功,可以说是积淀了几十年守正创新经验之艺术结晶。

    《曹雪芹》可谓《红楼梦》的承续与延伸。这个创作团队,大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总导演兼编剧吴蓓、编剧王焱、导演罗静文,很了解中外戏剧、舞剧、音乐等多种艺术品类,总导演吴蓓在对全剧总体风格的把控与各类元素的交融、大框架与各局部的交织等方面也颇费苦心。他们将剧中曹雪芹与芳卿、贾宝玉与林黛玉两对恋人的悲欢离合,铺陈得浑然天成。

    此前曾担任过昆剧《续琵琶》《红楼梦》唱腔设计的著名昆曲作曲家王大元,在昆剧《曹雪芹》中设计运用了多种曲牌形式,南曲、北曲、南套、北套、南北合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剧中有一段[金钗十二行],这一设计参考了传统[十二红],让主人公曹雪芹和他笔下的宝玉联唱,取得了极佳的演出效果,受到观众的称赞。中规中矩的昆曲特色唱腔和以现代吟唱为主的念白相结合,是传统与现代的相得益彰,也是该剧在创新上的别出心裁。

    饰演曹雪芹的袁国良是昆剧名家计镇华的弟子,他对人物性格心态的体验与表现,悲悯而又旷达,演唱既保留其师韵致,更强化了刚劲挺拔、激越苍凉的北昆声腔特色。饰演芳卿的马靖、饰演贾宝玉的翁佳慧、饰演林黛玉的朱冰贞、饰演于叔度的张欢、饰演贾政的杨帆、饰演薛宝钗的王丽媛、饰演序曲女的张媛媛等,都是北方昆曲剧院的当家生、旦,可谓群星灿烂。舞美、灯光、音响、服饰、造型等各称其职,陪衬合体。

    昆曲之美的核心是“有声必歌,无动不舞”。现代昆曲怎样歌?如何舞?这只能通过艺术实践来回答。总体来看,北昆新创演的《曹雪芹》,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创新实践,尽管非完美无缺,有待继续加工提升,但体现了北昆人的一种担当、一种精神。

    (摘编自王蕴明《从“破圈”到“跨界融合”》)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以“天下”论人论事论理,并善于吸纳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中华文明是世界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且常新的文明。 B . 扎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它时代内涵,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时代风采,使其与当下的时代精神相契合。 C . 相对而言,昆剧最难于表现现实生活,但北昆几十年守正创新,排演了大量中外新创剧目,不过还是都谨慎保持在剧种范式中。 D . 昆剧《曹雪芹》>取得极佳的效果,受到观众的称赞,都是因为王大元从传统[十二红]中获得灵感,在剧中设计了[金钗十二行]。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命题,材料二以《曹雪芹》和《红楼梦》为例重点强调昆剧要强化舞蹈、交响乐队的融入。 B . 新编昆剧《曹雪芹》大量运用古典舞的群舞形态;而交响乐队所营造的厚重音境,能够给人们带来-种强劲的现代歌舞剧的审美快感。 C . 谱曲不落俗套,演员可谓群星灿烂,舞美、灯光、音响、服饰、造型等各称其职,陪衬合体,这些都有利于昆剧《曹雪芹》的成功上演。 D . 整体上说,北昆新创演的《曹雪芹》,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创新实践,虽然还有待继续加工提升,但体现了北昆人的一种担当、一种精神。
    3.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方圆之境——湖南博物院藏铜镜展”甄选两百多面形态各异、风格精绝的院藏铜镜,展示出铜镜延续数千年的旺盛生命力。 B . “山东手造·崂山非遗体验中心”展示了崂山剪纸、掐丝珐琅、活字印刷、杯子泥塑、王哥庄手工大馒头等传统技艺。 C . 在正定古城花会上,古老技术传承人郭建兵多次表演正定高照,但正定高照技艺性强,危险大,导致了正定高照后继乏人。 D . 大型歌舞集锦《云南映象》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并加些现代服饰等,充满古朴与新意,再创了神话般浓郁的云南民族风情。
    4. (4) 请结合材料一第二段、第三段内容对下面的文化现象加以分析。

      某短视频平台民乐主播李佳佳本是传统乐器长笛的表演者,拥有二十余年表演经验。她在从事直播的两年中,带着竹笛走遍了大江南北做户外直播。在故宫太和殿前的广场上吹《江山无限》,在长江三峡人家风景区的竹筏上吹《山歌好比春江水》,在玉龙雪山的观景台上吹《雪落下的声音》,获得了230万“粉丝”的打赏。事实上,在她从事直播前,很多人都不了解竹笛。

    5. (5) 新编昆剧《曹雪芹》是--次成功的艺术创新实践,我们能从中得到关于现代戏曲创新的哪些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