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江油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传统“正史”中,《史记》和《汉书》双峰并峙,影响深远。概略地说,大约中唐之前,人们甲班乙马,宋以后, 人们劣固优迁。那么,唐宋间这个“史升汉降”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中古中国是个贵族社会,典雅渊懿的《汉书》符合贵族阶层爱好骈文的审美口味。唐以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对散文的爱好逐渐成为主流,《史记》地位因此快速上升。这个解释之外,胡宝国增加了史 学内在理路的解释:这和史学从“重叙述”走向“重解释”的变化有关,《史记》贯穿了对历史的某种解释,当宋代以 后人们逐渐重视历史解释的时候,《史记》 自然就受到了推崇。在“史升汉降”的转折点上,有一个人起了重要作用, 这就是唐代的韩愈。韩愈对《史记》推崇备至,他本人“雄深雅健”的风格也和司马迁一脉相承。韩愈提倡古文运动, 主张越过六朝的骈文时代,回到司马迁时代, 以《史记》为古文典范,由此开始了《史记》的复兴与地位提升。不过, 精英人物在鉴赏品位上的引领固然重要,而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则是文化变迁之基础,两者互动合拍才使某种品位成为 主流阶层的文化标识。

    历史思维的一个特点就是“据后以论前”,按历史哲学家阿瑟 ·丹托的看法,历史评论都是“据后以论前”的:立 足于后面发生的事情,不断修正对前面发生事情的评价。当这个历史叙述不断延展,每一次加入新著作,都会使得已经 在这段历史中的原有经典著作挪动位置——哪怕是一点点的挪动。胡宝国说:“宋代史家有追求会通的风气……他们从 会通的角度看《史记》, 自然会给司马迁以很高的评价。 ”到唐初为止,除《史记》之外,可以说还没有一部成功的通 史,到唐宋后出现“三通”、《资治通鉴》等出色的通史著作,长于会通的《史记》随之更受重视;后世纪传体越是蓬 勃发展,纪传体鼻祖《史记》的地位自然会越来越高。

    《汉书》从来不是一本单纯的历史著作,它的背后有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稳定强盛的大一统王朝的加持。在班固看 来,唐虞三代之所以能扬名后世,是因为有典籍记载其成功。从班固这个自我定位来看,《汉书》如同记载上古尧舜之 事的《尧典》一样,是一个朝代的记功碑。一个王朝和一本史著相得益彰,这一情形在渗透着强烈批判精神的《史记》 上是不存在的。中国历史至唐宋走出了一新境,到隋唐中国重归统一强盛,此后宋元明清诸王朝加入历史,足够长的历 史就给人们呈现了更多的可能。对唐之后的人来说,可以羡汉也可以慕唐,还可以推赵宋,汉朝作为“典范王朝”的意 义在人们心中因为唐宋等朝代的出现不再具有唯一性,《汉书》价值的下降某种程度上与此不无关联。

    《史记》本为私书而《汉书》实为官书。《史记》称得上是古代最富有个人色彩的史书。班固在宫廷直接监控下以 “官督私撰”的方式完成前汉兴亡史,书成之后又得到朝廷推广,成了历代封建王朝编纂官方史学的前驱。《史记》虽 列正史之首,列朝统治者心中的正史范本显然是《汉书》而不是《史记》。唐朝后陈陈相因,益发衬出作为私人修史的 《史记》的独立精神和个性风采。

    (节选自章益国《 “史升汉降”与史学史之延长》)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史记》和《汉书》双峰并峙,但中唐之前人们喜欢《汉书》,中唐之后人们则更喜欢《史记》。 B . 社会阶层结构影响文化变迁,随着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符合贵族审美的《汉书》地位下降。 C . 与《史记》是单纯的历史著作不同,《汉书》有典范王朝的加持,《汉书》与汉朝历史相互成就。 D . 与《史记》不同,班固《汉书》的定位是王朝的记功碑,因而列朝统治者以《汉书》为正史范本。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介绍现象,再提出问题,然后纵向展开论证,符合认知的逻辑。 B . 文章介绍阿瑟 ·丹托“据后以论前”的观点,有助于在历史叙述中理解“史升汉降”。 C . 第三段引用胡宝国的观点,论证了《史记》长于会通的特点推动了其历史地位的提升。 D . 文章举出班固《汉书》创作和推广的史实,是为了说明《汉书》不是私书而是官书。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精英人物在鉴赏品位的引领或某种主流文化品位的形成上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迷信精英人物作用。 B . 据历史学“据后以论前”的观点,《史记》 以后的每部新历史著作都会使《史记》地位越来越高。 C . 在寻求历史解释、建构史家批判精神、研究唐朝古文运动上,《史记》有比《汉书》更大的价值。 D . 梁启超把司马迁称为“史界太祖” ,而以“作俑”之词加于班固,可以支撑“史升汉降”的观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