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下·昆明期末)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明朝凡遇水旱灾,则蠲免租税,或遣官赈济。太祖祖训:天下承平,四方有水旱等灾,验国之所积,于被灾去处,优免税粮。若丰稔之岁,虽无灾伤,亦当验国之所积,稍有附馀,择地瘦民贫优免之,特不为常例。

    洪武初,诏鳏、寡、孤、独、废疾民不能自养者,官为存恤。年七十以上,许一丁侍养,免其科繇五年。诏天下郡县立孤老院,民不能自生,许入院赡养,月给米三斗,薪三十斤。

    永乐三年,苏湖被水,民饥求食他郡,命所在官司善加抚绥候水退令复业无粮食种子者并官给之。八年,以去年江北水患,遣副都御史虞谦、给事中杜钦视军民疾苦赈恤,谦等寻告请发廪赈贷。十年,山东稷山等县耆老言:“岁歉民饥,采蒺藜、掘蒲根以食。”命户部遣官赈济,其布政司及所属郡县官蔽不以闻者,悉械送京师论罪。

    (节选自《古今治平略》)

    文本二:

    明太祖凡岁灾,尽蠲二税,甚者贷以米,又甚者赐之米,若布若钞。又命各州县设预备仓四所于境内东西南北居民丛集之处,贸米储备,遇荒歉赈给。太祖在位三十馀年,所赐予布钞数百万,米百馀万,所蠲租税无万数。

    成祖闻河南饥,有司匿不以闻,逮治之。因谓都御史陈瑛曰:“国之本在民,民无食是伤其本。朕每岁春初及农隙之时,敕郡县浚河渠,修筑圩岸陂池,捕蝗蝝。遇有饥荒,即加赈济。比者河南郡县,荐罹旱涝,有司匿不以闻,此朕任用匪人之过也。其榜谕天下,有司自今民间水旱灾伤不以闻者,必罪不宥。”又敕朝廷遣巡视官,自今目击民艰不言者,悉逮下狱。

    太祖时报灾不拘时限。弘治,始限夏灾不得过五月终,秋灾不得过九月终。万历,又分近地五月、七月,边地七月、九月。

    (节选自《学庵类稿》)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候水A退B令C复D业E无F粮食种子G者H并I官给之。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耆老,文中指六七十岁的老人,古时六十曰耆,七十曰老,现在泛指老年人。 B . 户部,六部之一,主管全国赋税、户籍等,明朝时在户部下按地区分设各司。 C . 比者,文中指近来,其中的“比”字与成语“无与伦比”的“比”意思不同。 D . 岁,文中指每年,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乐岁终身饱”的“岁”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洪武年间,明朝建立了弱势人群救助制度,如年龄在七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除法律规定的五年科繇。 B . 永乐十年,山东稷山等地歉收,百姓采蒺藜、掘蒲根为食,朝廷下令赈济百姓并逮捕隐瞒实情的官员。 C . 明成祖关注民情,每年春初和农事闲暇时都下令各郡县疏通河道,兴修水利,捕捉害虫,做好防护措施 D . 明朝不断调整灾情的上报时限。太祖时不设限,弘治时期以季节为限,万历时期又根据地域远近进一步调整。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苏湖被水,民饥求食他郡,命所在官司善加抚绥。

      ②成祖闻河南饥,有司匿不以闻,逮治之。

    5. (5) 明朝地方政府防灾救灾的做法有哪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