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下·河东期末)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昔者常怪李斯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 , 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选自苏轼《荀卿论》,有删节)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始皇之时,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节)

    注释:①:逆探:猜度试探。逆,猜测。②张吾之宠:扩大国君对他的宠爱。

    1.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昔者常怪李斯荀卿 事:侍奉 B . 喜为异说而不 让:责备 C .  用商鞅成法而已 一:全部 D . 灭三代法而督责 尚:推崇
    2.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今夫小人为不善 臣闻求木长者 B .  子必且行劫 奔车朽索,可忽乎 C . 斯之术将不出此 多南亩之农夫 D .  大体得治世之要 二败三胜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B .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C .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D .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4. (4) 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观点的一项是( )

      ①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 ②敢为高论而不顾 ③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④破坏周公之井田 ⑤大体得治世之要 ⑥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A . ①③⑤ B . ②③⑥ C . ①④⑥ D . ②④⑤
    5. (5)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苏轼认为,父亲的杀人行径,必然会对儿子行为造成恶劣影响;同理,李斯的行为也是受到了荀子“高谈异论”的影响。 B . 李斯扰乱天下的行为是否与荀子有关,苏轼和姚鼐持不同的观点;但对于李斯执政时期犯下巨大错误,二人看法是基本相同的。 C . 姚鼐认为商鞅变法一嗨秦国,乃至二世而亡,想要治理好天下必须要“述先王而颂言儒效”,也就是独尊奉儒家学说才是获得治世的要领关键。 D . 苏轼与对荀子的考查,得出李斯施政弊端的源流关联和师承影响的结论,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辩证性,但完全归咎于此,还是有失偏颇。
    6. (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 (7) 姚鼐不同意苏轼关于“李斯用荀子的学说祸乱天下”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姚鼐不同意的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