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新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Q正传》的精髓就在对“阿Q相”的有力的揭发。

    事实上失败或屈服的时候,便有“精神上的胜利”聊自安慰,于是"反败为胜",睡觉也酣甜了。阿Q的名言,所谓“被儿子打”,所谓“我的祖宗比你强”,就是他“精神胜利”的哲学。赵太爷或赵秀才的大棍子打来时,照例是不敢抵抗;假洋人的小手杖打来时,也是无抵抗;但在阿Q视为平辈或低一辈的王胡小D之类像朋友似的走近阿Q的时候,阿Q便要拿身份,甚至想建立他的威权了,虽然结果常常只有“精神的胜利”,可是阿Q的“壮志”永远不会消沉。

    这便是所谓“阿Q相”,也就是身受数千年来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嫡传教育的中华国民的普遍相!

    《阿Q正传》出世以后,“阿Q相”很受人讥笑了;但是讥笑尽管讥笑,“阿Q相”仍然流露在芸芸大千的社会现象中。特别在九一八国难以后,“阿Q相”的“精神胜利”和“不抵抗”总算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但“阿Q相”又不能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因为同是黄脸孔的中国人——东北义勇军过去一年来都在浴血苦战!这原因大概就是那些投身义勇军的东北老百姓没有受到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嫡传的心法。

    这一点上,“阿Q相”的别名也就可以称为“圣贤相”或“大人相”。

    (摘编自茅盾《阿Q相》)

    材料二:

    1951年,冯雪峰发表《论<阿Q正传>》,文章从鲁迅是政论家,是战斗的启蒙主义者的认定出发,对阿Q的精神反思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阿Q主要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是阿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这是一个集合体,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自己在前期所说的‘国民劣根性’的体现者"。

    这就是著名的“思想性典型说”与“精神寄植说”。观点一提出,立即遭到驳难,但随之另一种庸俗的阶级论观点泛滥了。《用土改医治阿Q》之类的文章牵强附会地把阿Q与现实挂起钩来,纷纷给阿Q划定阶级成分,主要根据是阿Q说过“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

    为了纠正阿Q典型研究的错误倾向,何其芳发表著名论文《论阿Q》。文章以文学名著中的诸葛亮、堂吉诃德等不朽典型为例证,说明某些性格上的特点,是可以在不同的阶级的人物身上都见到的,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名字,就成了他身上某种突出特点的“共名”,阿Q就是精神胜利法的“共名”。文章批评文学研究中把阶级和阶级性的概念机械地简单应用的现象。这就是阿Q典型研究史上的“共名说”。

    文章一问世,学术界反响强烈。李希凡发表《典型新论质疑——关于阿Q典型问题的商榷》,认为何文有把问题引向另一种简单化的倾向,把阿Q典型性格“最突出的特点”——精神胜利法当作某些人类普遍的弱点,而不是特定的时代、社会、民族和阶级的产物,使它们成为“阿Q精神”的概念。后来李又在《<阿Q正传〉简论》中强调阿Q是一个真实的时代的社会的典型,精神胜利法并不是“人性的普遍的弱点”。

    何其芳发表《关于<论阿Q)——《文学艺术的春天>序文的一部分》做答辩。这篇文章在理论上比《论阿Q》更为严密,也更勇于面对事实,直接承认"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某些人物都可以有阿Q精神”这一事实,启示后来的研究者们将视野拓展到世界文学的广阔范畴内,对不同类型的典型人物的差异和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发现阿Q与堂吉诃德、哈姆菜特、奥勃洛摩夫等一系列典型人物具有的共同的特点与规律,发现他们对人类各个方面的精神启悟意义。承认精神胜利法是"人性的普遍的弱点",并不就等于否定阶级论。不仅阿Q身上存在精神胜利法的弱点,赵太爷、“假洋鬼子”等统治者表现得更为丑恶。赵太爷不许阿Q姓赵,“革命”后又怯怯地迎着他低声叫“老Q”;“假洋鬼子”没捞到一官半职,却在人前一边谎称他不肯上湖北,一边扬起哭丧棒不准阿Q“革命”,这就是无耻透顶的精神胜利法!但鲁迅为什么不以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为主要人物,而专以阿Q为中心呢?因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受压迫、被侮辱者的自我的消极抵御,可怜、可悲,令人同情,鲁迅对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赵太爷、“假洋鬼子”等的精神胜利法是压迫者、辱人者的逞凶与显摆,可憎、可恨,让人愤怒,鲁迅对他们是要痛打的。1926年,敬隐渔首次把《阿Q正传》翻译成法文时把九章变成八章,“序”全被删掉。据说鲁迅对罗曼·罗兰的称誉感到荣幸的同时对译者删去“序”很不高兴,因为“序”精辟地勾画出旧中国的缩影——未庄的阶级对立状况,如果删去,就难以看到中国社会的阶级情状和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胜利法。研究典型人物应该从人类性、民族性、阶级性、乡土性、个体性这五个层面着眼,忽视任何一个层面都不能得出全面的结论。

    阿Q典型性的何、李之争,持续了近十年。何、李之争,双方都有意气用事之处,但从总体上说是一场严肃、深入的学术理论论争,双方都从各自的视角出发谈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综合双方所谈的真理部分,继续向前进行思索,无疑有助于阿Q典型研究的进展。

    从文艺思潮以至整个社会政治思潮的宏观流向来看,何其芳所占的真理是主导的,符合阿Q典型研究史上的学术主流,符合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宗旨和本意,对扭转阿Q典型研究的绝对化阶级论倾向和揭示阿Q不朽艺术典型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摘编自张梦阳《论阿Q的精神反思意义》)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九一八国难后,虽然"不抵抗"大行其道,但东北义勇军仍在浴血苦战,所以“阿Q相”不能说是我们的民族性。 B . 冯雪峰对阿Q的精神反思意义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提出了“思想性典型说”与“精神寄植说"。 C . 阿Q典型研究中,庸俗的阶级论观点泛滥,何其芳发表了著名论文《论阿Q》,以纠正此类错误倾向。 D . 鲁迅以阿Q而不以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为主要人物,是想说明各阶级都有精神胜利法的表现,且内容和性质也基本相同。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阿Q精神胜利法通常指人处于弱势,虽不断反抗但不断失败,即使还想反抗却在行动上已难以反抗,只能精神上自我安慰。 B .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让庸俗的阶级论者找到了给阿Q划分阶级成分的主要依据,《用土改医治阿Q》之类的文章纷纷发表。 C . 学界把阶级论推向庸俗化的氛围时,何其芳对阿Q典型研究中的理论疑难提出独立的解释,认为阿Q是一个真实的时代的社会的典型。 D . 从《阿Q正传》中的"序"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阶级情状和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胜利法,据说鲁迅因法文翻译者删去"序"而很不高兴。
    3. (3) 下列选项,体现了精神胜利法的一项是( )
      A . 现代,一些国家研制出了高端武器,有人说:"这要不是当年我们老祖宗发明了火药,哪

      有你们现在这些武器?"

      B . 以平等的心态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和事,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差异,展示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自信。 C . 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相信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权利。 D . 爱护历史建筑、文物、古籍等文化遗产,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和民间文艺,维护本国家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
    4. (4) “阿Q相”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
    5. (5) 持续了近十年的阿Q典型性的何、李之争,是阿Q典型性研究史上的重要一页。语文老师让你在课堂上对这一争论进行介绍。请根据材料二列出发言要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