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下·临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高原湿地,意即高原上的湿地,是世界上独特的湿地类型,是在特定的高原环境条件下发育形成的,因而有别于平原湿地。按照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数据,中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涉及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四大高原。但高原湿地并不是指海拔高的(高山)湿地。高原是一个地理概念,中国四大高原除青藏高原外,内蒙古高原平均海拔仅1000—1200米,云贵高原平均海拔1000—1500米,黄土高原平均海拔1000—2000米。青藏高原湿地分布的海拔高度上限达5600米,而其他三大高原上的湿地,可分布低至海拔500米以下,虽也可分布达海拔3000米以上,但多分布1000—2000米这一海拔区间内。显然,分布在高原上的湿地不能以分布的海拔高或低,也不以其分布在平地还是山地来界定。我国的高原湿地主要是指分布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的湿地,其分布范围主要包括西藏、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四川、云南和贵州等省份。高原湿地在我国湿地总面积中占有很高的比例,是我国“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高原湿地为流域30亿人提供着生存所必需的淡水资源。高原分布着中国50%以上的湖泊。特别是青藏高原,该地区是除极地冰盖以外全球第二大的冰川聚集地,是著名的黄河、长江、恒河、湄公河、印度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等七条亚洲重要河流的发源地,发挥着亚洲水塔的重要作用。高原湿地为区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着丰富的动、植物产品,矿物资源,植物药材等。尤其是牧业产品,是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地区人类生存和发展最核心的物质基础。

    高原是生态脆弱带和气候变化敏感地区,高原湿地是高原地区区域生态环境中最稳定的生态系统,是区域环境变化的缓冲区,维护着面积最广泛的高原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其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沉淀积累形成泥炭储存于湿地之中。高原湿地尤其是高原沼泽湿地的泥炭储量非常丰富,仅若尔盖湿地就储存了约40亿吨。泥炭形成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温室效应,调节气候,防止沙化,缓解区域环境退化起着重要作用。其特有的物质循环规律赋予了高原湿地“碳汇”的特征,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固定和释放中起着重要的开关作用,如果高原湿地极大的碳储量遭到破坏的话,将把所积累的碳释放到大气中,增加温室气体,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此外,高原湿地在调节径流、均化洪水、控制侵蚀、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方面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仅若尔盖湿地每年旱季补给黄河上游的水量就占黄河总水量40%,雨季补给黄河上游的水量占黄河总水量的30%。当降雨和冰川融水时,高原湿地就像海绵一样吸纳降水,均衡着河流丰、枯水年水量变化的幅度,影响流域水文过程及其流城生态系统演替进程。高原湿地植物生长过程中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及其沉降固定,有效过滤和净化了水质,发挥“肾”的作用,是维持和改善高原地区和流域生态状况的基础,对流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球环境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

    高原地区雪山、森林、河流、湖泊、沼泽、草甸、峡谷、草原、黄土塬、梁、峁、溪等同生物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构成了高原湿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多种生物交汇,多种文化、习俗融合和多样景观汇集所呈现的多样性特征,赋予了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本身独有的价值。高原所具有的生态和人文环境仍然保持较好的原始自然状态,,构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湿地人文与自然综合体,提供给人们的精神享受、娱乐、教育和审美文化服务功能价值极为突出。

    高原湿地在生物多样性保育等支持生命过程的服务中,同样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功能作用。高原地区地域广袤,地形复杂,空间异质性较高,自然环境类型多样,相对闭合的地理环境条件和巨大的生存空间,为野生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高原地区广泛分布的湿地是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拥有的物种占到全国物种的一半以上,特有率全国第一。无论在景观、生态系统、物种还是基因水平上生物多样性都极为突出。如,青藏高原的西藏已记录有湿地高等植物590余种,占中国湿地植物总数的25.5%,在湿地栖息和分布的脊椎动物360余种,占中国湿地脊椎动物总数的15.6%。云贵高原是四大高原中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高原,仅云南就记录有湿地高等植物1619种,占中国湿地高等植物总数的69.9%,记录有湿地脊椎动物1048种,占中国湿地脊椎动物总数的45.3%,其中,中国71%的湿地鸟类、42%的淡水鱼类、25%的爬行类,43%的两栖类生活在这一区域的湿地中。相较一般湿地,高原湿地分布区域的海拔较高、温度较低,因此植被的生长较为缓慢;加之大多数高原地区空气稀薄,生态恢复和修复甚为困难。因此,高原湿地一旦遭到破坏,相较一般湿地,很难在短时期得到恢复。

    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近半个世纪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升高、降雨增加的暖湿趋势,加速了冰川融化,雪线后退,冻土层下移。此外,暖湿气候也导致雅鲁藏布江、印度河上游年径流量呈增加趋势,塔里木河等中亚河流的数十条支流径流量增长更为显著。气候变化导致亚洲水塔失衡带来的生态问题将是长久的,影响难以估量。与此不同的是,以降雨减少和气温升高为表征的暖干气候,则导致内蒙古高原湿地斑块数量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许多高原湖泊甚至干涸消失。

    我国在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积极履行公约义务。30年来,中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1/5人口对湿地的多种需求,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道路。

    (摘编自田昆等《中国高原湿地》)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原湿地”在文中指所有分布在高原范围里的海拔较高的湿地。 B . “亚洲水塔”在文中指冰川聚集面积大且孕育了亚洲许多重要河流的青藏高原地区。 C . “发挥‘肾’的作用”在文中指高原湿地植物生长过程中能有效地过滤和净化水质。 D . “野生生物”在文中指的是生活在高原湿地的高等植物和湿地脊椎动物等。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青藏高原湿地分布的海拔高度上限达5600米,其他三大高原上的湿地,大多分布在1000—2000米这一海拔区间内,其余都分布在500米以下。 B . 我国高原湿地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支撑着区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提供的牧业产品,更是部分高原地区人类生存和发展最核心的物质基础。 C . 云贵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在四大高原中最丰富,仅云南省湿地高等植物占中国湿地高等植物总数的69.9%以上,湿地脊椎动物占中国湿地脊椎动物总数的45.3%以上。 D . 近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高原地区产生了极其重要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气候变化导致的亚洲水塔失衡带来的生态问题将是长久的,影响难以估量。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原湿地的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沉淀积累形成储量非常丰富的泥炭,主要起到缓解高原湿地的环境退化的作用。 B . 高原所具有的生态和人文环境仍然保持着当今世界相对较好的原始自然状态,构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湿地人文与自然综合体。 C . 高原地区具有相对闭合的地理环境条件和巨大的生存空间,这为该地区野生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也是孕育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 D . 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湿地记录的生物数量和种类占中国湿地生物的大多数,说明这两个高原的湿地比其他两个高原的湿地更适合湿地生物的生存。
    4. (4) 2022年11月,中国首次承办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通过《武汉宣言》,呼吁对高原湿地等生态系统适当采取优先保护和管理。请结合文本材料谈谈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5. (5) 《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一2030年)》提出到2025年,全国湿地保护率达到55%。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