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下·湖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八小时

    他一定不会想到,他的时间还剩下最后的8小时。

    大雪覆盖的山路上,那匹紧拉着爬犁的老马,在马鞭的催促下,一边喷着浓重的雾气,一边吃力地向前奔跑着。

    他能够猜得出来,接下来到了分驻所敌人要对他做些什么。

    对于审讯,他是不怕的,他早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头年十月,他带着仍然愿意跟随他的最后5名战士,越过波浪滚滚的黑龙江,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当他看到被日军铁蹄肆意践踏的这一片白山黑水,就已经暗暗在心中发誓,从此之后宁肯死在东北抗日的战场上,死在故乡的土地 上,也坚决不再回头。

    此前,不知究竟多少次,他曾反复告诫战士们,在防奸反特这件事情上不得有半点马虎大意。 但是他怎么能想到,虽然倍加小心,却还是跳进了他们的陷阱。

    尽管那个名叫刘德山的陌生人,曾经一度让他产生过怀疑。事到如今,也只能责怪自己求胜心切,没有早些识破袭击日军分驻所,原来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大骗局。午夜时分,当那一记枪声从吕家菜园子猛然响起,一瞬间,他便一切都明白了。子弹从他的后腰穿进去,又从他的下腹蹿出来,在轰然倒下的一刹那,虽说是侧身拔枪,连连回击,那汉奸即刻毙命于雪野之中,但一切还是都晚了。

    这是1942年2月12日午夜。

    当密探带着那队日伪军飞速赶到现场,并将吕家菜园子团团围住后,又经过整整15分钟的激烈交战,直到打光了枪里的子弹,他这才无力地坐在那里,面对着一拥而上的敌人,一边捂着血流不止的伤口,一边轻蔑地笑笑:“我是赵尚志,你们可以绑去请功了……”一句话没说完,便倒头昏迷过去。

    雪色无边。那匹老马,终于把雪爬犁拉到了目的地。

    紧接着,那几个背着长枪的日伪军,又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到一间冰冷的囚室里。不知多久之后,昏迷之中的他醒了过来,强撑着身子从地上爬起来,倚着一面墙坐在那里,然后他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抬头望去,透过那一扇小小的窗口,他看到外面的世界又下雪了,好大的雪。

    审讯开始了。审讯官问他,你到底是不是抗联的赵尚志?你们有多少人?在什么地方活动?

    一阵剧痛袭来,下意识中,他皱了下眉头。

    审讯官说,只要你老实交代,皇军马上就可以给你治疗,保住你一条性命。

    他不屑地笑笑,摇摇头拒绝了,捂着枪伤骂道:“你们不同样是中国人吗?现在你们在卖国。我一个人死不要紧,现在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的!”

    这个曾经一度让日军头疼的“大匪首”,说完这话,不论再问什么,一概冷眼斜视,闭口不语。原本,在一次游击战中,他的那只左眼就是被弹片击伤导致失明的。现在,从那只眼睛里,他所看到的,只有黑暗。

    窗外的雪,仍在疯乱地飘着。

    陡然之间,他想起了1933年的那个春天。为了抗日,他只身从哈尔滨来到宾县,投奔了孙朝阳的义勇军。义勇军的人见他个子矮小、身体单薄,不想收留他。可他并不灰心,他说,别看我个子矮,可啥都能干,当兵打仗、挑水做饭,样样都行!

    他想起就在那一年,26岁的他早过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难为父母抱孙心切,隔三岔五地催他抓紧时间结婚生子,可是他却当成了耳旁风。“匈奴不灭,何以家为?”为此他发下誓言,不驱逐日寇决不成家!

    多少次的林海斡旋,多少次的雪原决战,无论日军如何铁壁合围、重兵讨伐,都以失败而告终。为了拔掉他这根“眼中钉”“肉中刺",日伪当局曾经开价一万元通缉他,并多次派遣日本特务混入抗联内部,企图暗杀他。可是,在一次一次的失手之后,他们对捉拿他的悬赏重磅加码,“一两肉一两银,一两骨头一两金”。

    今天,他们机关算尽,终于得手了……

    审讯一直没有停下来。于歇斯底里的叫嚣声中,他的耳畔还在一遍又一遍响起林海雪原上破碎的马蹄、密集的枪声,还有那一首含仇咬恨的《调寄满江红•黑水白山》:血染山河尸遍野,贫困流离怨载天。想故国庄园无复见,泪潸然。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

    如果最初不是叛变的抗联某军师长陈绍滨从苏联带回的那个口信,让他越境共商抗日大计,也许作为北满抗联总司令的他就不会过江而去。他终于获得了一次率队返回东北的机会。紧接着,在黑龙江岸的佛山一带,他们先是攻打了乌拉嘎金矿,后又袭击了日本武装测量队,但是随着战斗形势越来越残酷,部队的伤亡也越来越惨重,任务执行到最后,又不得不再次返苏。

    但毕竟他乡非故乡。当机会再次来临,让他终又回到了梦寐以求的东北战场上。可是这遍地的陷阱与雾障,让他最终没能逃过那一双双沾着鲜血的魔掌……

    审讯最终失败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就在这间冰冷的囚室里,那个长一张娃娃脸,眉毛粗重,眼睛不大却灼灼逼人,嗓音洪亮而能言善辩,性子直、脾气暴,个子只有一米六的赵尚志,在最后的8个小时,自始至终怒视着眼前的敌人,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仍然是紧咬牙关、闭口不言。这一年他34岁。

    生命停止的那一刻,尊严依然耸立。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大雪覆盖的山路上”“马鞭的催促”,渲染了特别的故事氛围,声、色描写之下,小说人物呼之欲出。 B . 一个“猜”字,说明“他”对日寇的残暴与意图的认识是清醒的,充分的。赴死的准备是“他”的应对。 C . “一两肉一两银,一两骨头一两金”的悬赏从侧面衬托“他”抗日功劳之大,敌人金银之多,一举两得。 D . “他”最后因叛徒出卖而受伤、被捕、牺牲,既反映了抗日斗争的残酷,也塑造了“他”英勇无畏 的形象。
    2.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小说中多次描写大雪,作用有二: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衬托“他”乐观的精神。 B . 通过“冷眼斜视”“闭口不语”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他”镇定冷静的凛然气概。 C . 汉奸的诱降与“他”的严词拒绝形成强烈对比,以汉奸的卖国衬托出“他”的爱国。 D . 文末出现多个数字,既正面塑造了平凡而英雄的人物,也照应标题,是作者匠心所在。
    3. (3) 小说以“最后八小时”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 (4) 赵尚志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抗日英雄,他的故事广为流传。小说以赵尚志为主人公,在叙事艺术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