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上·浦北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Ⅱ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在《易经》中为阳数, ____,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二九相重,故又称为“重九”。 ____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别称。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登高的风俗相传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中是最大数, ____,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的祝福,发展出了敬老爱老的浓浓深情。因此亲爱的朋友们,为了咱们父母的身心安康,不管是不是重阳,咱们都应该多回家看看,聊表子女孝心,传承中华文化。

    1. (1) 下列句子中的“咱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咱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马先生听伊牧师说请温都太太喝茶,心里一动,低声问马威:“咱们的茶叶呢?” B . 咱们是小药铺,存不住你这根大人参。 C . 老师,您辛苦了,我怀念您带咱们走过的分分秒秒。 D . “啊,累坏了,给咱们做点饭吃。”客人说得很亲切,很像自家人的口吻。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