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2023高三下·杨村开学考)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交流互鉴,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内容

    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苍山,徙潢河之滨。” 

    《辽史·太祖本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辽史卷》七十二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 

    《金史·百官志》

    材料二:十九世纪中期以来,以中国“天下观”为基础建构出的“世界体系”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天朝思想家们的“天下”式的空间想象开始发生动摇。就近代中国来说,民族意识的普遍萌发始于甲午战败后,一些国人逐渐萌发民族意识,使得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中西思想的交融下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首次提出了国内各民族平等和团结的主张,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一定程度上开始被普通大众了解并接受;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推动中国民族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推向新的高潮。

    ——摘编自唐建兵《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嬗变与走向》

    材料三: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宪法性文件和法律文本中对于各民族平等团结、多民族国家统一性的强调,都在以制度化的规范形式型塑与强化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刘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完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百年回溯》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少数民族政权对华夏认同不同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改革开放初期集中体现推动“各民族平等团结”的“宪法性文件和法律文本”,提炼中共十九大以来赋予民族工作新内涵的重要意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