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有删节)

    知有所甚爱,知有所不足爱,可以用兵矣。故夫善将者,以其所不足爱者,养其所甚爱者。

    士之不能皆锐,马之不能皆良,器械之不能皆利,固也,处之而已矣。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孙膑有言曰:“以君下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此兵说也,非马说也。下之不足以与其上也,吾既知之矣,吾既弃之矣。中之不足以与吾上,下之不足以与吾中,吾不既再胜矣乎? 得之多于弃也,吾斯从之矣。彼其上之不得其中、下之援也,乃能独完耶?故曰: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三权也者,以一致三者也。

    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呜呼!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汉高帝之忧在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随何取九江,韩信取魏、取代、取赵、取齐,然后高帝起而取项籍。夫不汲汲于其忧之所在,而彷徨乎其不足恤之地,彼盖所以孤项氏也。秦之忧在六国,蜀最僻,最小,最先取;楚最强,最后取,非其忧在蜀也。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其亡宜也。取天下,取一国,取一阵,皆如是也。

    后之庸将,既不能处其强弱以败,而又曰:吾兵有老弱杂其间,非举军精锐,以故不能胜。不知老弱之兵,兵家固亦不可无。无之是无以耗敌之强兵西全晋之锐佳,败可俟矣。故智者轻弃吾弱,而使敌轻用其强,忘其小丧,而志于大得,夫固要其终而已矣。

    (苏洵《强弱》,有删节)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不利                可以用 B . 赂秦力亏            不从其瑕攻之 C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下之不足以其上也 D . 后秦击赵者            吾不既胜矣乎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高帝之忧/在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 B . 汉高帝之忧在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 C . 汉高帝之忧在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 D . 汉高帝之忧在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
    3.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六国,指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与秦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B . 郡,古代行政区域名,秦始皇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县,“邯郸为郡”指赵国灭亡。 C . 驷,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如“驷马难追”;文中泛指马。 D . 高帝,开国皇帝的庙号,是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德行所给的评价,文中指刘邦。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开宗明义,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割让土地贿赂秦国;乙文着重阐述战争中如何恰当利用敌我的强弱之势取得最终胜利的战术。 B . 甲文“向使”一句,采用假设论证,正面强调“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乙文举田忌赛马的故事,正面阐明排兵布阵方法的重要性。 C . 甲文“苟以天下之大”一句,讽谏后世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乙文“后之庸将”一段,批评后世庸将不懂由弱转强之法。 D . 甲文句式整饬有度、长短相间,富有节奏感,史实论据典型、充分,逻辑性强;乙文议论酣畅淋漓,一意到底,举证丰富,论证严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