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上·牡丹江期末) 文言文阅读 I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敩学半。”其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 尸 , 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 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答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 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①敩xiāo,教导,使觉悟。后作“教”。②严:尊敬。③尸:祭主。④节:树的枝于交接处。目:纹理不顺处。⑤丑:通“俦”,齐。

    1. (1) 下列对文中画双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B .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C .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D .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2. (2)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B . 北面,即北面称臣,古代君主面见臣子时坐北朝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朝拜。与之相反的词是南面,即南面称王。 C . 六艺经传:“六艺”指儒家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儒家经典。现今《乐》已遗失,“六经”便成了“四书五经”中的“五经”。 D . 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3. (3) 下列对两则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愈用三组对比,分别从今人错误的态度、父母错误的认识和士大夫荒唐的行为三方面说明当时不从师的坏风气,行文呈递进关系,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 B . 《礼记·学记》提到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C . 《礼记·学记》将“善学者”与“不善学者”进行对比,强调了善学者借助师长的重要性;以设喻的方式,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D . 《师说》选文第一段将对比重心放在批判对象上,从反面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学记》选文第三段则将对比重心放在善于学道者上,从正面解说增进学问的方式。
    4.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