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2七上·高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 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确规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二】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饥饿难忍,臣子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为他熬了一碗肉汤。重耳得知真相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成为晋文公。但论功行赏时却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介子推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身影,火熄后, 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是由为了纪念介子推,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材料三】清明节的所有文化内涵,可以浓缩成一个字:孝。它的生命力之所以非常顽强,就在于它诠释了一种理念:孝道。这是一种社会秩序的需要,即先后长幼的生命逻辑,如果没有这种社会约定,则乱套了。也正因为一代又一代尊长的言传身教----子孙后代要记住孝、守住孝这个中华民族的根本,所以,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而清明节也最终持久不衰,成为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日来临,要有怀念之情,有铭记之意,有敬畏之心,比如用文明的方式表达敬意,包括对先人、先烈的祭拜,一个都不能少,这既是身体力行行孝的需要,也是以言传身教说服后人的必然,是传承文化的必须之举。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文化血脉,不可缺失。君不见,海外华人自始至终铭记着它,我们吮吸中华传统文化养分,不能忘本,否则,愧对祖先。

    1. (1) 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 .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各地习俗不完全相同。 B .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C . 春秋时晋文公将介子推死难的这一天定为清明节以示纪念。 D . 清明节诠释了“孝道”的理念,所以它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能够一代代延续。
    2. (2) 阅读材料一,简要概括清明节的主要特点。
    3. (3)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弘扬呢?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