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2九上·虎林月考) 阅读《母亲不听话》,回答各题。

    母亲不听话

    ①母亲七十岁了,越来越听不进我的话了。

    ②就说前年春节吧。腊月里落了几场鸡爪雪,一层摞一层,到年三十也没消融干净,预料到天冷,路滑,跟前没个亲友照应,怎能心安?我提早泥了炉膛,换了崭新的铁皮烟囱,备齐了煤块,连燃炉子用的干柴火也劈了一大堆码放在房檐底下。

    ③临出门,我扳起指头叮咛母亲:“吃饭,睡觉,看电视,旁的啥事都甭管,记牢了。千万不要乱走,巷子口也别去,等天晴路好了再出门。”“嘟囔八遍了,又不是聋子,把我当娃看哩,啥事我不知道,真是……”母亲愤愤的,显然有些烦我,“赶紧带娃走,要不天黑没班车了,甭记挂家里,我能照看好你爸和我。”

    ④说这话是大年初三半晌午,我回老家给父母拜完年,要回城里的家了。可两天后的正月初五晚上,母亲却一路颠簸,从老家照金的小山村到了我所在的县城。

    ⑤“咋搞的?”医生看着片子上的裂纹直戳戳问。“早上拉地畔上的杨树疙瘩,只连一点树皮么,那样难扯,一使劲,脚底打滑,跌个屁股蹲,右胳膊就垫在了石头上……”母亲强露笑颜,装作无所谓的样子。

    ⑥“娃们干啥去了,要你拉柴火?”医生狠狠地瞟了我和妻子一眼,言下之意我们没照管好老人。

    ⑦“怪我,怪我……不关娃的事,娃们把啥都预备好了,是我老糊涂了不听劝……”母亲怕我受了冤屈,尽管手疼,仍嘴角一抽一抽地替我抢白。“我嫌炉子太费煤,想拉那树根回来,剁成节子续着烧……你不知道,娃们刚刚买了房,手头紧,能省一点儿是一点儿,谁能料到这……嗐,运气瞎瞎的……今年运气瞎瞎的。”母亲懊悔不迭,话语挂了石头,沉甸甸的。

    ⑧医生举着拍来的片子,左一眼右一眼端详着。母亲猜不出个所以然,只好赔了小心,轻声问:“大夫,不要紧……是吧。”母亲故意弄出点大度和轻松。“算你运气好,手腕骨折,打上石膏固定,在脖子上挂一个月再说。”

    ⑨母亲紧张的眼神瞬间松懈,像个扎破的气球,我和妻子的心“咚”的一下砸在地上。

    ⑩打石膏之前先得正骨。正骨是通过牵引将脱臼的骨骼复位。这是个力气活儿,医生吩咐母亲站在病房中央,自己活动胳膊,挽起袖子,托着母亲的病手,稍稍一捏,母亲喉咙里“呀”一下。医生捏了捏,双手抓紧,稍一带力,母亲像个竹竿双脚拖拉着跟了过去。

    ⑪总算复了位,医生给伤处涂了难闻的黄药水,打上惨白的石膏,一圈一圈缠上厚厚的纱布,用带子将那条受伤的胳膊揽着,绕过脖颈挂在前胸。这一只手算是被彻底幽禁了。母亲看上去成了十足的病人。吊瓶和口服药开了一大堆。我装包里背着,和妻子扶着母亲出了医院,一起坐车回了我城里的家。
           ⑫一个月后,拆了纱布,去了石膏。医生叮嘱母亲右手不能太动,不能擀面条,不能提水桶,不能拎重物,至少要休养半年以上。我和妻子留母亲再住了一段时间。母亲说啥也不肯留了,在客厅里转圈圈,唠叨家里的菜地荒了,唠叨那只芦花鸡胡乱下蛋,被狗娃娘捡了去,唠叨父亲一辈子没上过锅,几个月了,不知道咋糊弄吃的,熬坏了身子怎么好。

    ⑬送母亲回了深山里的照金老家,临走时妻子反复叮咛。

    ⑭医生叮嘱过,母亲右手不能太过用力。父亲和母亲吃的面条、馍馍,都是在对门的菜店里买现成的。可当我去看他们时,总有擀细切薄的面条摆在案板上。母亲知道我自小喜欢吃宽面条,宁可忍着疼,冒着险,挪动病胳膊,也要为儿子擀出像样的吃食来。

    ⑮端起热气腾腾的蓝沿儿瓷碗,挑着长长的筋道异常的面条,那一刻,我心里真是打翻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

    ⑯唉,我那不听话的母亲。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②~⑪段的主要内容。
    2. (2)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

      “怪我,怪我……不关娃的事,娃们把啥都预备好了,是我老糊涂了不听劝……”母亲怕我受了冤屈,尽管手疼,仍嘴角一抽一抽地替我抢白。

    3. (3) 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4. (4) 读完本文,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