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三上·河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工作对象问题,就是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

    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就发生一个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而为要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为要在党政机关,在农村,在工厂,在八路军新四军里面,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就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

    (摘编自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

    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有一位苏联诗人形容作家坐在屋里挖空心思写不出东西的窘态是“把手指甲都绞出了水来”。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正所谓“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背离了这个原则,技巧和手段就毫无价值了,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摘编自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信息文明时代,科技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诉诸以文化人的价值理念引导科技向善的变革创新,才能使其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是文艺作品的鉴赏者和评判者,当代文艺要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者,贯道之器也。”无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还是技艺合一的再度生成,都无法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中国文化和中国文艺的发展道路。当前,新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智媒体对艺术生成的有效参与,使得对新媒介艺术发展方向与价值的引导的问题愈益凸显,以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的必然。文艺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人民并非空洞而抽象的符号,也不单单是大写的集合性名词,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文艺要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感知着人民的衣食冷暖和喜怒哀乐。原本就生发于人民之中,有着技术基因、市场基因、产业基因和全球视野的新媒介艺术,更要体现文艺的人民性追求。究其根本,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

    对新媒介艺术而言,艺术创新不仅要在逻辑框架上寻求创新与技术迭代,从而带来节奏、韵律上的美感,更要从叙事上体现情感慰藉和家国情怀,进而触及心灵深处的温软。如此,艺术创新才不会沦为技术高视阔步的爬虫,才能以其感性的审美体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2022年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舞台艺术的形式演绎了《千里江山图》,通过入画舞蹈的视觉样式,实现了用舞蹈完成立意的舞台转化。在艺术创新中,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只此青绿》借助创意和技术的力量,创造了一个不背离技术逻辑又着意于情感诉求的新的叙事方式,从而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作品,为电视观众呈现了绚烂的视觉盛宴,令人印象深刻意犹未尽。

    信息文明时代,技艺合一的再度生成,并非全然是艺术的福音,特别是人机合成的智能化艺术产品的前景还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当年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批判在数字化时代仍有余响,这使得以文艺的人民性引导艺术创新显得尤为迫切。

    (摘编自范玉刚《以文艺的人民性引导艺术创新》)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中“了解他们”“熟悉他们”这样的句子反复出现,强调了文艺工作者对待工作对象的正确方式。 B . 材料二中“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一句表达了对创作者扎根生活时覆盖之广、剖析之深的肯定。 C . 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科技创新,而以文化人价值理念的引导直接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成败。 D . 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只此青绿》成为艺术创新的现象级作品,是由于它创新的叙事方式既符合技术逻辑又体现动人的情感诉求。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二用苏联诗人形容作家写作窘态的事例,批评了不去生活深处和人民中寻求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的错误做法。 B . 只有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深入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并完全消化了,文艺工作者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C . 新媒介艺术原本就生发于人民之中,有着技术基因、市场基因、产业基因和全球视野,所以更能体现文艺的人民性追求。 D . 人机合成的智能化艺术产品并不一定预示着美好前景,一些技艺合一的再度生成还有可能为艺术带来负面的影响。
    3.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礼记•乐记》 B . 盖文章一道,关乎学术性情。诗品、文品之高下,往往多随其人品。——《四库全书总目》 C .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D . 人民艺术家,人民是关键。对人民的感情应该是写作者最大的动力。——现代作家王蒙
    4. (4) 围绕文艺工作对象的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5. (5) 2022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8周年,选文中两位领导人有关文艺工作的阐述在新媒介艺术创新中应如何运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