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1七上·孝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又“训”了父亲一顿

    ①结束晨练准备洗澡,父亲来电话:“搭了个顺风车到银行办点事,是不是还 得戴口罩?走得急忘戴了。”末了,还怯怯地“呵呵”一声,像在掩饰他的“过失”。

    ②距银行开门还有俩小时,我只得又穿戴整齐,骑车到城西接他。矮小瘦弱的父 亲躲在空阔的街角,瑟缩着,双眼盯着我来的方向。看到他的窘态,我生气了:“来这 么早,也不提前打电话?不知道疫情吃紧呀,还往县城跑?我帮你办不行啊?添乱!”

    ③父亲不敢看我,瞅着稀疏的行人、车辆,喃喃道:“村里你大叔工地赶早, 我就搭他摩托来了,你工作忙,没打电话麻烦你;医保卡改密码,必须本人,得来 呀!”我自觉言重了:“来了就回家吧,吃早饭。”父亲慌了神:“不不不,不饿,办 完就回,这一身土两脚泥。”我又“生气”了:“我家不是你家呀!”父亲慢慢站起, 塌着腰,右手紧握着提兜,左手扶着车座,右腿迈了三次,坐了上来;左手又紧紧 抓住了我的衣襟。

    ④搓了几搓鞋底,父亲进了电梯;又搓了几搓鞋底,进了家门。我嗔怪:“哎 呀,不用搓啦!”父亲只顾搓,不理我。妻子已把饭盛好,父亲在厨房小心翼翼地 放下提兜,慢慢提出一塑料袋鸡蛋,说:“还不赖,没打碎!”这一路颠簸,父亲得 多操心呀,我的气又来了:“说过多少回了,你和娘别舍不得吃,再说,坐摩托车 抱着鸡蛋,多累多危险!”父亲又呵呵道:这不是没事嘛!”我吼道:“有事就晚了!”

    ⑤盛了满满一碗面条,加一个荷包蛋、两根油条,父亲吃了个精光……

    ⑥饭后,父亲坐在偌大的沙发里,更显小,且只坐了个沿儿,双手局促地在腿上、 沙发上搭来搭去。我递给他一杯温开水,他的手才放定。问我娘,问庄稼,问乡亲, 问树,问鸡……我问啥,父亲应啥。原来那个事事由他拿主意的一家之主哪去了?那 个问学习,问交友,问婚姻,问工作,连珠炮般他问我答、说啥是啥的严父哪去了?

    ⑦父亲倒是慢慢轻松下来,说着家里村里的情况,可怎么感觉都像是在向我汇报, 没有丝毫他年轻时、中年时面对我的厉声厉色。反而,我却时不时地厉声厉色起来。

    ⑧父亲又说,那天花十块钱找人捎着买了张小渔网,从大河里捞了些小鱼,收 拾干净,冻在冰箱里,等我回家炸着吃。我更急了:“大河水急,你不小心侧歪到 河里咋办?即便你心里有准儿,可身体没准儿了呀,不能冒险!”父亲弱弱地说: “老张头儿比我大一岁,还……”“那也不行!”“哦。”

    ⑨越聊越“有气”,我不再说话,起身去洗漱,他默默喝水,一杯,又一杯。 我边刷牙边心慌:此刻坐在沙发里的父亲怎么那么像被他训得贴墙站的儿时的我? 父亲真的老了,真的变小了,小到被他老儿子训得唯唯诺诺,毫无主张。恍惚间, 父亲成了儿子,我成了父亲。

    ⑩每一次忍不住“训”了父亲,我也很自责。听母亲说,父亲从小没了爹娘, 营养跟不上,长得很瘦小;拉扯我们兄弟仨,下过煤窑,下过包工队,土里刨食, 吃过许许多多苦……

    ⑪我偷偷瞟了一眼父亲,还坐在沙发沿儿上,端着水杯,两眼瞅瞅窗外,瞅瞅 洗手间的方向……眼前腾起一团雾,我迅速打开水龙头猛洗脸。完毕,拿出崭新的 口罩,拉父亲起来,给他戴好,又塞了一包到提兜。出门,上街,领他办业务,买 东西,送他回家。其间,又“训”他过马路一定跟紧我,一定抄好密码,有事一定 跟我说……

    ⑪中午有个应酬,我打电话给妻子。女儿接过电话,劈头一句:“不准喝酒, 你酒精过敏不知道吗?”我“呵呵”一声:“知道了。”听到女儿那边和她妈说:“放 心,我又训了我爸一顿……”

    (选自《桂林日报》2021 年 1 月 31 日,有删改)

    1. (1) 默读上文,你会发现“训父亲”是文章叙述的主要内容,文中写了多个“我”生 气训话的片段。请参照下面形式,再概括三点。

      父亲在疫情吃紧期间,进城到银行改医保卡密码,“我”嗔怪他冒险、添乱;

    2. (2) 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朗读才能更动人。请参照示例,对下面文 本进行朗读设计,并说说这样设计的理由。

      【提示:可从从重音、停连、语气语调、语速等角度考虑;最少设计三处】


      示例: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我的朗读设计及理由:整体语速要舒缓,读出作者对济南的喜爱和赞美 之情。“特别”和“小摇篮”重音强调,前者加重音量强调突出;后者减慢语 速,读出温柔慈爱的感觉。“可爱”语气亲切活泼,“好像”后面可稍作停顿, 突出济南在冬天里舒适温暖的感觉,语气轻柔,语调上扬。


      文本:饭后,父亲坐在偌大的沙发里,更显小,且只坐了个沿儿,双手

      局促地在腿上、沙发上搭来搭去。我递给他一杯温开水,他的手才放定。

      我的朗读设计及理由:

    3. (3) 有同学认为文题可改为《“训”了父亲一顿》,原题中的“又”字可以去掉, 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自己的看法。(不少于 5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