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三上·湖北开学考)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使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雪上加霜。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

    ——坚持系统治理。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加各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多边主义。要携手合作,不要相互指责;要持之以恒,不要朝令夕改;要重信守诺,不要言而无信。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发展中国家面临抗击疫情、发展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我们要充分肯定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所作贡献,照顾其特殊困难和关切。发达国家应该展现更大雄心和行动,同时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韧性,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避免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帮助他们加速绿色低碳转型。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国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去年,我正式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中方付出艰苦努力。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广泛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此外,中国已决定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还将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

    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方将在今年10月承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上新台阶,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中方秉持“授人以渔”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南南务实合作,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从非洲的气候遥感卫星,到东南亚的低碳示范区,再到小岛国的节能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中方还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内容,发起了系列绿色行动倡议,采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一系列举措,持续造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各国人民。“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长远的。但是,我坚信,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人类必将能够应对好全球气候环境挑战,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

    ——摘编自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材料二  据英国天空新闻电视台 19日报道,英国伦敦东部郊区温宁顿发生火灾,多所建筑损毁严重,附近民众被迫撤离。目前还不清楚这起火灾是否与高温天气有直接关系。同日,伦敦消防局宣布,伦敦多地发生火灾,已构成“重大事件”。

    不仅是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情况更为严重。目前,持续的高温天气已经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导致超过1100人死亡。

    高温叠加干旱还在两国引发多处林火。当地时间18日,在西班牙萨莫拉地区卡斯蒂利亚-菜昂,不断燃烧的熊熊大火释放出巨大烟雾。受此影响,当地部分列车被迫停运。

    受高温天气影响,德国多条河流水位下降。德国水文部门 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德国境内两条主要河流易北河与莱茵河目前水位低于往常,部分船只需减轻负重以便通行。

    据新华社19日消息,英国气象局科研人员指出,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事件。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变化学教授科琳娜·勒凯雷16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极端高温天气增多,气候变化的速度比人类社会的适应性行动还快。她认为,气候温和的英国遭遇极端高温,“这十分异常,也反映了大趋势。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得到真正解决之前,我们还会经历更多类似情况。”

    世界气象组织认为,受气候变化影响,预计未来极端高温将出现得更频繁、更强烈。该组织发言人纳利斯之前表示,如果温室气体排放继续上升,全球变暖幅度将会更大。目前所经历的只是“未来的预兆”。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19日在日内瓦表示,极端高温天气除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外,还将对农业活动产生进一步负面影响,加剧当前因俄乌冲突引起的严重农作物减产。

    塔拉斯进一步指出,未来几十年,热浪将越来越频繁地出现。气候变化的负面趋势将至少持续到21世纪60年代,这与人们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取得的成功无关。

    世界卫生组织公共卫生和环境司司长玛丽亚·内拉在当天的联合发布会上表示,气候变化正在许多方面影响人类的健康,不仅是因为热浪会直接导致一些疾病,还因为它将触及健康的支柱——食物的获取。在极端高温的情况下,人们将无法获得良好的农业收成,也必将会出现缺水的情况。

    内拉指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将是人类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变暖,比如采取措施力争实现零碳排放,并加快向清洁、可再生能源过渡。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新闻、中国日报、中新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温直接导致英国伦敦东部郊区温宁顿发生火灾,多所建筑损毁严重,附近民众被迫撤离。 B . 科琳娜·勒凯雷教授表示,人类社会适应不了气候变化的速度,会经历更多极端高温这一类似情况。 C .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表示,不管人们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如何努力,也阻挡不了气候变化的负面趋势持续到21世纪60年代。 D . 中国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气候变化,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 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严峻的,但是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人类能够应对好。 C . 习近平主席指出,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发达国家应该展现更大雄心和行动,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 D . 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纳利斯表示,如果温室气体排放继续上升,目前人类经历的极端高温事件只是“未来的预兆。”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正面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陶渊明《饮酒》诗中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 . 《淮南子·主术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C . 湖北江汉平原曾是一片烟波浩渺的“云梦泽”,至清中后期“昔以湖名者,大半已变桑田,丈量起科,输赋朝廷。”(注:同治《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二) D . 2017年12月1日,商务部《餐饮企业经营规范》首次提出“餐饮业减少一次性筷子、纸杯等餐具的使用”要求。
    4. (4) 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极端高温天气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
    5. (5) 根据材料一,概述习近平主席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中国主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