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的人民军队也是一个诗的军队。从红军、八路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诗随征途吟,歌伴战斗唱。一个农村热血青年,1976年入伍,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从南疆的“猫耳洞”,到北国的“地窨子”;从京城军事首脑机关到晋北塞上的“战神劲旅”,从“大漠孤烟直”的乌海地区,到林海雪原的呼伦贝尔……这就是马誉炜的军旅之路,这就是一个当代军人诗的轨迹。《诗意军旅》是他从戎30余年的短诗选集。诗意与军旅同行,这也应了宋代杨万里的一句名言:“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诗意军旅》中凝聚着战士的忠、孝、爱。忠——忠于人民忠于党,这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和不变的军魂。作者入伍第一首诗《从军》就写道:“今朝踏上从戎路,男儿有志当报国。”《从军三十周年赋》写道:“转战南北三十载,四海为家无怨忧。卫国戍边洒血汗,甘愿奉献壮志酬。”《西行诗》(之二)写道:“黄河故道日西斜,大漠绵绵沙如雪。从军何惧走边关,志在西部建功业。”忠,是军人道德规范的核心,忠于职守,才能精忠报国。

    孝——孝敬父母,孝老敬亲。在《诗意军旅》中,孝敬父母的诗就有20多首。马誉炜出生在河北景县一个普通干部家庭。从1976年入伍时写的诗《不忘妈妈的嘱托》,到2006年母亲去世,他在呼伦贝尔写下《哭娘》“盼到阳春月,未料噩耗截。北疆隆冬长,泪眼空对雪”,前后相隔30年。马誉炜转战南北,卫国戍边,但他一直生活、工作在父母的目光里,父亲去世后的每年清明节,誉炜都以诗句寄托哀思,化悲痛为力量。在战士心目中,忠与孝是叠合在一起的。自古忠孝难两全,人民战士却要将忠孝担在双肩。

    爱——爱人民的生命、财产,爱子女,爱士兵。铁马金戈的战斗生活,铸造了人民战士的骁勇雄风。其实,战士的爱更深,情更浓。马誉炜的女儿2003年6月参加高考,当时正值“非典”流行后期。马誉炜时任乌海军分区政委,千里的牵挂,只能以诗《遥寄女儿》为女儿助阵。一个月后,女儿被首都师范大学英语教育系录取,誉炜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他闻讯喜泪纵横。2006年5月1日,在内蒙古巴尔虎草原,时任呼伦贝尔军分区政委的马誉炜,乘车下连队正遇见两位徒步巡逻的士兵:“他们背着闪亮的钢枪/脸蛋儿冻得通红/大衣上粘着潜伏留下的草根/军帽下是两双警惕的眼睛/我连忙走下车来/将辛劳的士兵兄弟相拥/让体温传递着战友深情……”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生动镜头,却把我军官兵友爱、团结如钢的瞬间化作永恒。一肩担负着战神,一肩担负着爱神,爱是人民战士的情根。

    《诗意军旅》中洋溢着真、善、美。著名诗人艾青在他的《诗论》中把真、善、美化作诗的“三个轮子”,三者并驾齐驱。作为形象思维的诗,应该给人以真、以善、以美。誉炜的诗,酸甜苦辣都是真,喜怒哀乐皆是善,风花雪月全是美。他亲身经历、有感而发的,才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真实感人、真情动人。《诗意军旅》的出版,标志着当代新型军事人才的成长和崛起,是新边塞诗的新成果。我坚信,担负着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一代精兵,是热爱诗意军旅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一定能够一路奋进一路歌,为保卫祖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创造新的辉煌业绩和英雄史诗。

    (摘编自石祥《诗意与军旅同行》)

    材料二:

    艾青以“最伟大的歌手”要求自己,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乱岁月,还是在解放后的生活里,写作已然成为他的生活方式。他说道:“我永远渴求着创作,每天我像一个农夫似的在黎明之前醒来,一醒来,我就思考我的诗里的人物和我所应该采用的语言,和如何使自己的作品能有一分进步……甚至在我吃饭的时候,甚至在我走路的时候。”一个诗人,始终渴求着写作,坚持着写作,这一点,深深地感动着同为写作者的我这样一个晚辈,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作家对于文学至死不渝的热爱。

    ——铁凝

    伟大的抗日战争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艾青随之扩大了政治视野和精神天地,他所创作的长诗《向太阳》和《火把》,以磅礴的气势表现了中华民族所焕发出的振奋精神和英雄气概。

    ——张同吾

    艾青诗歌创作具有自己鲜明的个人特色。他诗歌中最主要的两个主题是对祖国和土地的热爱以及对光明美好生活的追求。感情的表达,艾青也形成了自己的鲜明风格,即以朴素的语言抒写饱含忧郁的深情。

    ——郭纪金

    (摘编自各名家对艾青诗歌的文学评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随征途吟,歌伴战斗唱,《诗意军旅》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战士马誉炜的军旅之路和当代军人诗的轨迹。 B . “故道”“大漠”“边关”,这些边塞诗的意象无不流露出《诗意军旅》诗集中忠于职守、精忠报国的情感。 C . 忠、孝、爱是《诗意军旅》的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相互叠合在一起,才让整部诗集洋溢着真、善、美。 D . 石祥的这篇文学评论给予了《诗意军旅》高度赞誉,认为它是当代新型军事人才的成长和崛起的标志。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民解放军战士马誉炜将忠孝担在双肩:为国戍边忠于职守;不能为父母送终,只能用诗句抒发对双亲的哀思。 B . 父女之爱和官兵友爱让《诗意军旅》中充满了温情和暖意,无数诗意镜头,写实又生动地展现出“爱”的主题。 C . 艾青在他的诗歌中是对时代的脉搏有所回应的,而且他创造了磅礴、辉煌、富有英雄气概的特色鲜明的民族史诗。 D . 文学评论侧重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材料一旁征博引,正是为了讨论《诗意军旅》“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文中“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的一项是(   )
      A . 一夜西北风/扬起大雪/你们的身子/像一支一支的温度表/一点一点地下降/终于降到了生命的零度!——臧克家 B .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岁月易逝/一滴不剩/水滴中有一匹马儿一命归天/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和周天子的雪山/天马踢踏——海子 C . 班生此去意何云/破碎神州日已曛/去国徒深屈子恨/靖氛空说岳家军/风尘河北音书断/戎马江南羽檄纷。——李大钊 D . 因此他们整队到佛陀/那大慈大悲者的庙宇里/祈求他的祝福/战鼓正在隆隆地敲/大地颤抖着。——泰戈尔
    4.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 (5)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艾青诗歌和马誉炜诗歌的共同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