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2七下·济南期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奶奶的灶间

    ①我一直觉得,那婀娜缥缈的炊烟,就是奶奶在灶间导演的一场古典《飞天》舞剧。奶奶拿着烧火棍,像魔术师一样在灶膛里一拨、一吹,一股浓烟便蹿出灶口,待火焰升起,烟由黑变灰、变白,由浓变淡、变薄,先是在灶间弥漫、伸展、翻腾,然后直冲屋顶。瓦虽然持矛举盾,严阵以待,却经不住烟的冲撞、缠绕、穿透,终于全线崩溃。炊烟与晨雾、暮霜、山岚混合一起,把村庄都给俘虏了。

    ②从我记事起,灶间就是奶奶活动的舞台。奶奶头上扎着已褪色的白底蓝花毛巾,长年穿着靛蓝色的带襻扣的斜襟土布衣服,一条补丁摞补丁的黑色围裙系在身上。奶奶的围裙虽然破旧,在我心中却是一面旗帜。她从早到晚都忙碌在这狭小的空间里。早晨,当孩子们都起床和大人干活回来,一大桶大米拌红薯或白菜的稀饭正冒着热气,一家人就着放在灶台上的几碟咸菜,享用农家的早餐。中午、晚上回到家里,饭菜早已备好,只见奶奶搬出一摞景德镇烧制的粗瓷蓝花碗,一边一碗一碗地盛饭,一边喊看:“都过来吃饭啦。”一家人又欢乐地围坐一起。

    ③灶间虽小,却容纳乡村世界,村里村外,自家人家的事情,奶奶不出灶间都能知晓。每到后晌或下午,奶奶收拾完锅碗瓢盆,备妥下顿的菜蔬,邻居家大爷大妈都会过来聊天,或说心里话,或道家务事,或谈戏剧情。她们聊得最多的,还是赣剧戏曲,有时看了一场戏,就要聊几天。这些目不识丁的爷爷奶奶们,从戏文中品出了酸甜苦辣、善恶有报的生活道理,并拿这些道理来教育孩子们。一个秦香莲,一个王宝钏,两个古代苦命妇女的故事,都听得我耳朵长了茧,那做人的忠诚、刚强、贞烈,为人的自矜、自贵、自尊,也在幼小的心灵扎下了根。人们的感情,就在这些百聊不厌的传统戏曲中,显得更加朴素、真实、深厚。

    ④灶间也是我流连和寻梦的地方。奶奶讲故事,必然是晚上,收拾完灶间以后,空中星光点点,院里树影婆娑,柔软得和她的声音一样。奶奶讲的故事,都是戏里面演过的,有些戏我也看过,但再从奶奶嘴里叙述出来,就声情并茂,更加有滋有味,仿佛就发生在眼前。奶奶有一搭无一搭讲着“牛郎织女”“天仙配”的故事,就呵欠连连,一天的忙碌,过早地招来了瞌睡虫,她就枕着柴米油盐的生活细节很快进入梦乡。我望着屋外空中横穿天际的银河,一颗流星划过,似乎看到了牛郎织女在相会。

    ⑤奶奶烧柴是处处节约,一火多用。做饭时,用一个小砂罐装上米和水,加一点咸菜,放在灶膛里煨,做出来的饭又软又香,年幼的弟弟妹妹欢快地吃着,所有的不愉快都在饭菜的芬芳里被稀释。奶奶又在灶口上方挂一个黑黢黢的大肚子铁鼎,用蹿出的余火烧水,饭做好了,鼎中的水也咕嘟咕嘟开了,可以泡茶、饮用。饭做好后,盛起来放在木盆里,趁热锅余火,把泔水放在锅里温热后喂猪。冬天杀了年猪,就挂在灶头熏猪头猪肉,一个肥头笨脑的猪首,烟熏火燎,香气四溢,站在村巷里都能闻到香味。

    ⑥奶奶一天到晚不停地在灶间转着,单调、重复、劳累,从没有一点怨言。一直到六十年代中期,奶奶已七十岁,我父亲兄弟三个分家,各自立灶,奶奶才离开灶间,开始一个人用小炉子做饭,单独生活。后来腿脚也不方便了,就轮流到三个儿子家吃饭。儿子们都做了新屋,灶间也焕然一新,叫作厨房了。

    ⑦奶奶在灶间操劳的那些岁月,家里的经济虽然还不富裕,但日子从来没有贫乏过,精神没有枯燥过。特别是父亲兄弟三个都娶妻生子,十几口人在奶奶的操持和调理下,和和睦睦,亲亲密密。我们生活在甜蜜的梦中,生活在恬静的田园里,一个知足常乐的农家日常生活,就这么简单、朴素、充实。幸福流淌得太快,回味却很悠长。

    ⑧我一直怀念奶奶的灶间,那袅袅升起的炊烟,犹如冬日的暖阳给村子布满了暖意和安详,将日子的艰辛,隐藏在了烟火的背后。奶奶点燃的烟火,一直让日子充满着温暖和吉祥。岁月就这样薪火相传,永远不老。

    1. (1) 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文章围绕“奶奶的灶间”写了哪几件事?

      ①奶奶在灶间为家人准备一日三餐。

      ④奶奶烧柴处处节约,一火多用。

    2. (2)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中的画线句。

      中午、晚上回到家里,饭菜早已备好,只见奶奶搬出一摞景德镇烧制的粗瓷蓝花碗,一边一碗一碗地盛饭,一边喊着:“都过来吃饭了。”

      ②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的加点词语。

      年幼的弟弟妹妹欢快地吃着,所有的不愉快都在饭菜的芬芳里被稀释

    3. (3)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岁月,就这样薪火相传,永远不老”的理解。
    4. (4) 分析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