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2九下·南平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走进“非遗”:文化传承的另一种抵达

    ①近年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传统文化传播频现高潮。看哈利·波特、哆啦A梦,也看孙悟空、水浒英雄长大的一代年轻人,开始主动走向“非遗”,走向传统文化,实现着文化传承的另一种抵达。

    ②“非遗”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盒,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③在各种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各种新媒体形式的结合层出叠见。“上戏416女团”凭借京剧唱腔获赞超过2000万;国乐大师方锦龙和虚拟偶像洛天依合作的经典民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实现了破次元合作;北京“面人郎”传承人、95后的郎佳子彧为钟南山、屠呦呦等人制作了生动的面人形象;自得琴社在真人表演的“古画”里奏起《长安十二时辰幻想曲》…… “非遗”相关元素在现代传播介质上丰富多彩的呈现形式,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目光。

    ④根据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人们通过对媒介的使用,来满足自身特定的需求。

    在当下快速的生活节奏中,需要一种情感归属;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汇中,更需要一种来自民族记忆深处的文化基底。而“非遗”这种缘自民族记忆深处的文化基底,可以让年轻人找到情感归属。就如同当国人吟诵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自然会想起李白月下举杯的身影;说起童年心中的英雄,孙悟空总会占到浓墨重彩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精湛技艺的不懈追求,对千年烟波历史浮沉的追溯,根本原因在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皈依。

    ⑤如今“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正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古老的传承成为今天的时尚,朴素的匠人成为更多年轻人的偶像,绽放出文化新生的活力。这种活力,不仅来自技艺和记忆的传承,也来自面向年轻人的叙事。“非遗”创造了一条联结“历史”与“当下”的新路径,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⑥每项“非遗”技艺背后,都有其值得传唱的历史文化故事,有其独有的内核气质。就如一幅苏绣,它不仅是自古传承的技法,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精致的一针一线背后,有千百年前人声鼎沸车马如流的街巷,有窗边刺绣少女的美好情思。它像一条线索,能够引出一个历史时期的风貌习俗,一个行业的跌宕起伏,一个家族的兴衰故事,一对有情人的携手终老。“非遗”的每项技艺,不管是宏大叙事,还是细腻情感铺陈,都能激发年轻人心中的共情。

    ⑦基于此基础,年轻人提炼热门话题,进行具有互动体验效果的二次创作。这些创作不仅形态丰富,还能与各种文化产品相结合,和不同消费阶层、文化圈层相融合。“非遗”的传承与创新,由此一步步地浸透到大众日常生活之中。

    ⑧我们通过“非遗”回看历史,也创造当下。而要让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成为“非遗泛传承人”,在如何讲好“非遗”故事上,还需要“非遗”传承者、艺术加工者、技术研发者等各个领域专业人士的持续共同探索。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12月01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一代年轻人主动走向“非遗”,走向传统文化,这是文化传承的另一种抵达。 B . 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说明人们是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自身特定的需求。 C . 因为不懈追求技艺的精湛和历史的沉浮,“非遗”才具有文化认同和情感皈依。 D . 年轻人对热门话题的二次创作,让“非遗”的传承与创新逐步浸透到大众生活中。
    2. (2) “非遗”受到年轻人青睐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3. (3) 请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